- 首页
- >>
- >>
科室发展历程:1984年中日医院建院时,即设立了ICU病区。当时开放床位17张,ICU12张、CCU5张,大部分为单间。1992年成为独立科室,聚集了第一批ICU医护团队,并在1990年及1995年分别承担了救治长城塌方事件伤员及台湾蒋孝慈先生等一些颇具影响的医疗救治工作。2000年以后由ICU专职医师尹培刚任科室负责人,ICU在规范化道路上有了进一步发展。2003年,ICU承担了抗非典(SARS)工作。特别是在抗SARS后,由李刚同志任主任,ICU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09年通过首批重症医学科评审,成为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医教研均有了长足的进步,并在2008年抗震救灾及奥运医疗保障、2009年禽流感防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医院赢得了荣誉,也在同行中有了一定的影响和地位。2012年,医院大规模扩展ICU床位,先后由12张扩展到15张、18张、48张,并开始将原综合ICU(重症医学科)分为了ICU西病区(外科性质)及ICU东病区(内科性质),其中ICU西病区即为现外科重症医学科(SICU)前身。2015年,我科正式成立,命名为外科重症医学科(SICU)。SICU成立以来,重点打造外科重症品牌,积极发展危重病人的循环监测治疗特色,并带动呼吸、病人早期活动、康复介入等亚专科的发展,正在重症产科及多发创伤的救治上勇于担当前行,以形成特色专科。
科室人员构成:科室副主任为段军,护士长为申艳玲。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4人、住院医师8人、技师3人、护师75人等。科室多位骨干医生护士曾在国外进修学习,有多年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在危重病人的循环、呼吸、营养支持及镇痛镇静、合理应用抗生素等各方面均有较高的造诣。科室医师团队兼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分会全国委员、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师分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危重病医学会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院危重病医学系副主任委员,中华综合临床医学杂志、中华麻醉大查房杂志编委,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库专家;国家863、973及首特、首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库专家,解放军总后勤部高级职称评审专家等。
门诊、病房设置:住院病床共30张。
诊疗设备介绍:科室设备先进,符合ICU建设指南要求,配有ICU专用床、呼吸机、监护仪、各种泵、氧源、气源、负压吸引等齐全,病区为层流设置,并有4间负压单间,温、湿度恒定合理。拥有高档床旁超声机、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仪,用于监测指导对重症病人的循环支持治疗,颇具特色。
科室诊疗特色:脓毒症(sepsis)及感染性休克、心衰、心律失常、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等循环支持技术是我科重点打造的亚专业,并以此带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重症胰腺炎、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MODS 或MOF)、多发创伤及重症产科、肺肝移植术后等病人病种的监测治疗等亚专业的发展,并逐步打造重症产科、多发创伤救治的品牌。
科室科研成果:科室近3年主持和参研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十余项,其中,国自然课题2项,首特项目1项,院杰出青年课题1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2篇;主编参编著作5部;获得国家专利2项。
科室教学情况:科室每年承担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五年制及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七年制教学任务;承担了医院AHA培训任务,有2名主任导师;目前在科硕士研究生2名;拥有国家级及市区级继续教育项目6项;科室每年承担住培任务,接受并培养进修生10余名。
科室获得荣誉:科室2015年及2016年连续获得医院优秀科室称号,连续3年有医生取得教学先进个人称号,1人获选医院杰出青年计划。
其他重要事项:2003年,抗击非典中,原ICU人不惧艰险, 投入到救治非典病人的工作中,原李刚主任数次担任非典病区主任,为成功完成抗非典任务做出巨大贡献,尹培刚副主任在抗击非典初期收治非典病人时不幸感染。2008年,ICU在当年的抗震救灾及北京奥运医疗保障工作中表现突出,成功救治了一位重症残奥运动员病人,先后派出了两批次医护人员去地震灾区支援那里的医疗工作。2009年的甲流防控工作中,成功救治了数名重症甲流患者。陈德生医师作为国家医疗应急救援队成员,先后数次完成医疗应急救援任务,受到医院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表彰。
院内位置:住院病房位于本部A栋4层西
科室电话:病房:010-84205970
护士站:010-84205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