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友好医院

  • 停复诊通知
  • 在线查询
  • 执业医师查询
  • 医疗服务价格查询
  • 人员招聘
  • 日文版

媒体报道

媒体新闻

文字大小

我院专家、职工近两年发表的部分原创文章

来源:医发部 发布时间:2007-07-19 00:00:00
例文一:药物过敏,您也许会遇到
来源:《中老年保健》
作者:消化内科 吴铁镛
当我们生病后,常需进行各种检查和治疗, 但是某些药物检查或所用的试剂可能引发“过敏反应”。使用抗生素、止痛片或含碘造影剂时,过敏反应更是多见。
药物过敏反应的表现有哪些?
哮喘发作、寒战高热、心慌气短、胸闷憋气、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心里难受、眼黄尿黄、少尿无尿、腹泻便血、皮疹水肿、淋巴肿大、胸水腹水、休克昏迷等表现都是时有发生的药物过敏反应,但是这些表现并非在一人身上都出现,多因人而异, 因药品而异。
有的人过敏反应发生、发展极快, 正做着皮内药物过敏试验时即可突发休克(血压降至正常以下),有人过敏反应则出现得较晚。无论是早还是晚, 一旦出现均应及时找医生, 因为有时过敏反应可产生不良后果。因此, 医生、病人及家属都需要对过敏反应保持警惕, 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碘造影剂引起的过敏反应
实例1: 男, 50岁, 因全身黄疸, 在医院作“逆行胰胆管造影”(将含碘的造影剂借助胃镜注入到胆管和胰管内), 未能找到黄疸病因。后又转至别的医院做“经皮、经肝胆管造影”检查。 检查前碘剂过敏试验阴性, 但检查2小时后, 出现寒战高热、血压下降、尿量减少,当即被诊断为“碘造影剂过敏反应”。经过3天积极地抢救, 病情逐步好转。虽然在检查时发生了十分严重的过敏反应, 但是诊断搞清楚了——胆总管结石。后作取石术病愈出院。
提个醒
曾用过含碘造影剂的病人,在7~10天后再次使用,有可能发生过敏反应;
即使是碘过敏试验阴性,过敏反应仍有可能发生。
体温不降反升的过敏反应
实例2: 女, 55岁, 因大叶性肺炎住院治疗。病人有青霉素过敏史, 医生选用了红霉素。在用药4天后,咳嗽见轻, 痰量减少, 精神好转, 食欲增加, 但是体温却不降反升。停用红霉素后,体温速降至正常。
提个醒
对一种抗生素有过敏反应者, 对其它抗生素也可能发生过敏反应;
用红霉素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 这说明红霉素发挥了治疗的作用, 然而体温不降,则是此药引发的不良反应;
药物引起的发热, 医学上称“药物热”, 抗生素易引发药物热。
“心里难受”也是过敏反应
实例3: 男, 52岁, 因上呼吸道感染曾用某中药静点治疗,输液后不久即感“心里难受”,体温37.5度,未停药而继续观察2天,症状如前。停用此中药改用口服其它药物后,即感觉正常,低热消退。
提个醒
“心里难受”的感觉是过敏反应的一种表现;
临床上曾有过类似病例,由于未及时停药,出现了严重的后果;
当输液后感到“心里难受”,应将具体感受及时告知医生,医生会采取先停药观察的措施。



例文二: “饮食忌口”如是说
来源:《健康时报》
作者:中医肿瘤科 李佩文
所谓“忌口”,一般指不宜吃什么,在民间说法颇多,到了医院,医生又常说“什么有营养吃什么”,这种饮食指导多令患者失望。所谓“忌口”,不可绝对,应根据自己情况判断及应用。
  1.《内经》一书有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禁酸,肺禁苦,肾禁甘等说法,如心衰、高血压、水肿者应少吃盐。再如糖尿病患者常有多饮、多尿、消瘦等症状,与中医的“消渴”症及肾阴亏损相似,应少吃糖,与“肾忌甘”有吻合之处。
  2.根据身体和疾病寒、热、虚、实的特点,来关注食物的寒、热、温、凉的偏性。如素来实热的体质又患了“热症”,则不应再多吃热性食品,如花椒、大料、辣椒等。
  3.某些疾病对特殊食品应慎用。尿路结石的病人忌食菠菜,因为菠菜中草酸盐含量很高,草酸盐又从尿路中排出,在尿路中增加草酸钙结晶,容易形成结石。黄疸的病人消瘦力弱,肝功异常,应少吃油腻的食品。痛风患者忌海鲜、瘦肉、蘑菇等含嘌呤碱丰富的食品。
  4.某些症状与食物的作用有抵触,如失眠者睡前应忌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便秘者应忌柿饼、黑枣等含鞣酸多的收敛性食物。胃酸过多者应忌醋、山楂等酸性强的食物。
  5.服药期间,饮食应适当注意。民间也常把甘草和海藻同时应用,又诸如薄荷忌鳖、蜂蜜反葱、服异烟肼少吃鱼虾等应酌情关注。绿豆和茶可间隔两小时以上,不可同时饮用。
6.恶性肿瘤患者应忌所谓的“发物”,一般指虾、蟹、无鳞鱼、动物的内脏、头、蹄等,这些食品大多容易引起过敏,中医也认为是“生湿、生痰”之物。所谓无鳞鱼,像带鱼、鳗鱼、鲶鱼等没有明显鱼鳞的鱼类,这类鱼多以动物性食物为生,牙齿尖利、肉质细腻,多吃这种鱼类,皮肤疮疖等容易化脓。中医认为属于“发物”范畴。此外,鲫鱼等有鳞鱼常做产妇“下奶”用,其生发通利作用明显,肿瘤病人也应少用。有人企图拒绝必要的营养,营养不足容易发生“恶液质”,过度消瘦会引起免疫机能减退,“正气不足”会引起一系列抗癌能力下降,导致肿瘤的发展,发生“玉石俱焚”的恶果。



例文三: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可同期手术
来源:《健康报》“前沿”专版
作者: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心 王凤林
冠心病和颈动脉病变都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因此它们经常同时发生。对这类患者其中一种疾病进行手术时,另一个经常成为术后并发症的导火索。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们需要在术前为患者认真检查,并对部分患者同时进行两个部位的外科手术。
  经常同时存在的两种病
动脉硬化使得血管局部血管壁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甚至钙化而使管腔变窄,影响血流通过,使远端的脏器缺血,发生在颈血管可以出现脑缺血,严重的则会发生脑梗塞;发生在冠状动脉就会出现心肌缺血的症状,严重者则会发生心肌梗死。
  在接受冠状动脉搭桥的病人中,有脑部症状同时合并极严重颈动脉病变的大约为6%~9%;而且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有冠状动脉左主干狭窄的病人合并颈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更高。
  另一方面,有颈动脉狭窄的病人也常合并有冠心病,其几率目前国内尚无大宗研究报道,我们医院发现合并发病率大约有10%左右;国外文献报道有颈动脉严重狭窄的病人同时需要做冠状动脉搭桥的病人,发生率为2.4%~14%,有的报道发生率更高。
  医生需要同时考虑二者
颈动脉有严重病变是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发生脑梗塞及昏迷的主要原因,而且接受搭桥手术的病人绝大多数大于60岁,因此要充分注意颈动脉的问题。对已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颈动脉狭窄的病人先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脑并发症为7%~20%,而死亡率为7%~14%;而且搭桥手术后的前4年,每年还会有4%的病人发生脑卒中。因此,对颈动脉狭窄的病人一定要给予充分重视,否则治好了心脏,脑子出了问题。
  1985年,美国的一个中心对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病人,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在500位患者中,大约有65%的病人都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硬化改变。因此对有颈动脉病变的病人术前应注意是否合并有冠心病的可能,特别是有症状和体征的病人。如发现联合有冠心病,应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对于合并冠心病的病人,若需先行心脏手术,而先行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为7%~8%。而没有颈动脉狭窄的病人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为3%~5%。
  手术方案如何选择
颈动脉和冠状动脉联合病变手术方法有三种选择。
  一种是同期手术。目前对于采取联合手术的策略是,若为心绞痛很频繁,有左主干病变和/或多支病变的严重狭窄,颈动脉也有大于70%的狭窄,而且两个脏器都有明显的症状,先做哪一个手术,都会在围术期给另一个脏器带来高的风险,就应该做同期手术治疗。
  第二种是先做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择期做颈动脉手术。如果颈动脉的狭窄程度不重,而冠状动脉的病变较重,则先做心脏,根据颈动脉狭窄的程度来决定颈动脉的手术时间。
  第三种是先做颈动脉手术,择期做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如患者颈动脉狭窄严重,且有脑缺血的症状,而心脏虽需做手术但其症状通过内科可以暂时控制,病情比较稳定,则先做颈部手术,择期做心脏手术。
  同期手术有何好处
1972年Bernherd首先报告了联合手术。近年来随着颈动脉内膜剥脱和冠状动脉搭桥技术的进展,更多的中心趋向于积极采取同期手术的方法,有综述报道,自1984年~1997年同期做100例以上的中心,平均成功率为97%,而脑卒中的发生率仅为2.6%,因此联合手术日趋成熟,为人们所接受。同期手术不仅使病人免受第二次手术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可以减少两次手术之间发生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的可能,Hertzer曾报告了对130例不稳定心绞痛合并一侧严重颈内动脉病变病人随机治疗的结果。70例做了同期手术,而60例先做了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做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手术后脑卒中的发生率分别为2.8%和14%。这充分说明联合手术可以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例文四:疼痛的神经介入治疗
来源:《健康报》“前沿”专版
作者:全国疼痛诊疗研究中心 樊碧发
不该是“救命稻草”
  过去的癌性疼痛诊疗观念认为,神经介入治疗是在其他所有抗痛疗法均不能有效镇痛时才考虑的。但在这种状态下,疼痛的恶性循环已形成,多演变为顽固性疼痛,神经介入治疗也难以完全奏效。
  由于神经介入治疗具有镇痛效果确切,不直接影响患者全身状态、意识水平、精神活动等优点,故在癌痛治疗的早期就应适时、适宜地介入,而绝不应将其视为各种疗法无效时的最后抗痛手段。新型的癌性疼痛治疗理念认为,神经介入治疗与WHO三阶梯疗法及其他抗痛治疗并用,能有效地提高整体抗痛水平,对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意义。
  多种类型的不同特色
  目前常用的神经阻滞主要有三类:
  毁损性神经阻滞,即毁损引起疼痛的责任神经,这种方法只需要进行一次手术,通过毁损责任神经,让患者免除疼痛。多适用于癌痛和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等顽固性疼痛。
  消炎镇痛性神经阻滞,对于颈肩腰腿痛如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脱出等患者,将消炎镇痛药物直接注入炎症局部,同时增加神经营养药物,促进局部炎症消退,最终使患者摆脱疼痛。
  交感神经阻滞,由于交感神经不仅传导疼痛信号,而且负责血管收缩,因此通过阻滞交感神经,可以在缓解疼痛的同时使血管扩张,从而让病变部位得到更多血液供应,并加速代谢产物的排除,最终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这种方法可多次反复使用。适用于疼痛的部分或全部由交感神经传导患者。比如乳癌根治术后弥漫性手术瘢痕部、同侧上肢、腋窝、肩等部位的灼性神经痛,上胸部肿瘤侵及臂丛神经或大血管引起的上肢肿胀、青紫、灼痛等,此时可选择颈交感神经介入治疗。
处于世界前沿的吗啡泵
  作为中枢镇痛药,吗啡只有进入靶池--脑脊液才能发挥作用。然而口服的吗啡经过肝肾代谢和血脑屏障的屏蔽后,到达脑脊液的药量已经很少了,而为了保证疗效不断增加的药量,则会带来很多毒副作用甚至成瘾。目前处于世界前沿的吗啡泵,通过将药物直接送达靶池,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植入后,埋在患者皮下的吗啡泵,通过一根极细的管道将药物随时送至蛛网膜下腔,吗啡泵可由数码遥控器随时调节药量和送药方式、时间等。用此种方法所需药量仅为口服药量的1/300,因此药品毒副作用很小,同时患者只需每三个月更换一次泵盒内的药物,使用起来很方便,且后期药品费用很少。
  吗啡泵适用于癌痛和顽固性疼痛,一般用于还有2~3个月预期寿命,且目前身体状况较好,可承受植入手术的患者。可惜的是,由于8~9万的费用和人们的低知晓率,目前在我国开展还很有限。
  微弱电刺激的“绿色治疗”
  因治疗过程不需要药物,国际上另一个比较先进的微弱电刺激疼痛治疗方法,也被称为“绿色疗法”。通常人类的痛觉由外周感觉神经,通过脊髓传导到大脑,微弱电刺激就是将电极埋入硬膜外腔,在脊髓阶段干扰疼痛的神经电信号由外向内传导,从而阻止疼痛信号传给大脑,达到止痛目的。控制电刺激的装置同前面提到的吗啡泵一样埋在患者皮下,此装置可分别调节电压、电流强度、频率以及刺激电极的极性等,通过对多个变量调试,最终在多种电信号组合方式中,总能找到一种可以让患者免除疼痛。目前,关于这种疗法的原理众说不一,有人认为是电刺激改变了信号传导通路,有的认为是干扰了脊髓的神经电信号上传,还有的提出“闸门学说”以及神经肽调制失控等。



例文五:孩子长个儿“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
来源:《北京青年报》“健康守望”专栏
作者:儿科 张知新
春天到了,很多父母期冀着孩子能够在这个万物生发的时期,像庄稼一样快速拔高。的确,身高是事关孩子一生的大事。
  在我国,一个孩子出生后到婴幼儿期大多能得到定期的体检,以监测他们的生长和发育是否正常,初为人父母的家长也非常关注孩子的变化。但到了2—3岁后,家长的关注力就开始转移,对其智力的发育及对其常见病的关注,分散了家长对孩子生长的注意力。在我们的门诊中很少有家长能讲出自己孩子2岁后的身高变化,只有严重身矮的儿童家长能回忆起,孩子同一尺寸的裤子能穿2—3年。孩子到底每年长高多少呢?他们的身高变化是否正常呢?面对孩子的成长,很多家长并没有关注这些变化,是“有苗不愁长”、“孩子早长、晚长总会长”等等俗话让孩子们的父母放松了警惕。
  “有苗不愁长”误了孩子长高大事
  几年前,门诊病人中一个18岁女孩身高只有131cm,家长怀着侥幸心理,一年一年等待孩子发育,但女孩一直到23岁还没有月经,身高也没有任何改变。再次来就诊,测量孩子的骨龄只有10岁,生长激素激发实验提示属于完全缺乏型,下丘脑、垂体检查提示下丘脑颅咽管瘤,如果家长能关注到孩子的生长在4—5岁时就明显低于同龄儿、如果家长能发现孩子每年身高增长不足4cm,如果家长在女孩子该发育时没有乳房发育的迹象时,就来关注她的异常,那么肿瘤也许更早的被发现,更早的得到治疗。孩子的父母也曾咨询过儿科医生,补钙和补锌的药吃了很多。其实缺钙缺锌会影响生长,但在生长中问题还有很多很多的相关因素决定,就像盖一幢大楼,水泥、沙子固然重要,但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盖楼速度减慢,用补充更多的水泥、沙子等建筑原料,将于事无补。
  孩子2岁时身高不达正常标准需要警惕
  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大致可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大类。遗传是很重要的内在因素。小儿生长发育的特征、潜力等受到父母的种族、身材、外部体征的影响,遗传性疾病无论是染色体的畸变或是代谢缺陷都对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在生长中内分泌腺体的分泌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原因引起的相应内分泌功能的紊乱都会造成生长和发育的异常。其中甲状腺、下丘脑、垂体、性腺的作用尤为重要。甲状腺功能减低在2岁以内发病,特别是新生儿期发病者往往会出现智力低下并伴矮小、但2岁后出现的甲低,往往智力正常,有些孩子可以没有典型的甲低症状,可表现为生长缓慢、便秘、容易疲惫。下丘脑、垂体的肿瘤或是发育异常的患者通常不表现智力问题,而仅仅是生长的迟缓。随着年龄的增长,身高落后于正常儿童越明显。性腺内分泌加速生长的同时促进骨骺的闭合。胎儿期的发育异常也是导致出生以后身高及发育问题的原因之一。对出生时早产、足月小样儿的身高落后,如果2岁时不能追赶到正常儿的身高,或是家族遗传身高较好的孩子勉强追赶到同龄正常儿童身高低线,都属于不正常范围。
  那些几年裤子都穿不短的孩子应及早就医
  性别对生长发育的速度和特征也有影响,表现出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一般女孩在青春期前平均身高、体重较同龄男孩子小,但女孩的青春发育较男孩子早2年,这一阶段女孩子会出现生长加速,男孩子则在随后的2—3年出现青春发育,完成生长的突增。在我们门诊经常就诊的孩子是高中生或是大学生,当孩子1—2年里只长2—3cm,孩子的身高又很不理想时,家长才会着急,特别是此时的男孩子,对自己的身高会非常重视,但骨龄通常提示已经闭合或接近闭合,当将这一结果告知孩子时,面对父母和孩子的失望的眼睛,作医生的也十分遗憾,特别是对那些如果早来就诊可以改善终身高的孩子,更是遗憾!生长和发育同孩子的其他能力一样,不是可以无止境变化的,有时候真的就是“过了这村,就没有这店了”。所以,对于出生时身矮的孩子,对于家族身高矮小的孩子,对于家族身高很高、但孩子的身高却总达不到遗传预测靶身高的曲线上的孩子,对于有性发育提早的孩子,对于那些几年裤子都穿不短的孩子,对于在班里总坐第一排、同时年增长速率小于4cm的孩子,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应该及早就诊,小儿内分泌医生可以帮助你了解孩子的生长是否正常。
  小儿多吃保健品,能够造成骨骺提前闭合
  一个143cm的女孩子在大学三年级时,因为找工作受阻前来就诊,骨骺已经闭合,父母的身高正常,孩子的遗传靶身高应该可以达到164cm。经过病史追问、相关疾病的排除,妈妈说孩子小时候总爱感冒发烧,所以给孩子吃过很多补品,有增高的、增加食欲的、提高免疫力的,这些保健品可能是导致孩子在服用后生长加速的同时促进了骨龄的提前,造成骨骺提早闭合,致孩子终身高变矮的原因。母亲说几千元的保健品从来没吝惜过,希望孩子能长得更壮的良好愿望,最终却害了孩子。
  人类的生长发育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过程,生长模式的偏差是非特异性的,但却是相当重要的严重疾病的指标。很多疾病如颅内、肾上腺、卵巢等肿瘤或染色体病、部分遗传代谢病等,在早期会表现出生长发育的异常:生长过快或过慢、肥胖症、性早熟等现象,如果忽视这些早期征兆,往往会延误治疗,造成患儿不可逆的损害。



例文六:一场球赛让他险丧性命
来源:《健康报》“知识与健康”专版
作者:急诊科 王辰 曾庆
张经理是某国际跨国公司的驻京代表。毕业于国外名牌大学的他在事业上蒸蒸日上。但由于平常的工作繁忙,经常要加班到深夜。即使在周末,他也要忙于应酬,酒宴不断。日积月累下来,本来健壮的躯体明显变得臃肿,有时爬五层楼都会喘。这天,难得公司放长假,正好也没有安排任何应酬,张经理约了几个朋友商量如何度过这个难得的假期。几位朋友平时也是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锻炼身体。经过大家集体商议,决定利用7天长假好好锻炼一下身体,而锻炼项目就选定为男同志酷爱的足球。
  早上9点多钟,一队穿着各异的“足球运动员”出现在足球场上。简单地做了一些热身活动后,大家分为两组开始比赛。传球、突破、射门,不一会儿的时间,大家似乎已经找到了真正足球运动员的感觉。所有人都积极跑动,汗水悄悄爬上了额头,他们的呼吸频率越来越快。
  就快到中场休息的时间了,张经理突然感到胸前一阵憋闷,便停下了奔跑,但是憋闷感没有任何缓解,他决定先休息一下。退到场边的他坐到地上,大口大口地喝起了水。本以为可能是脱水造成的身体不适,喝点水休息一下就没事了,但胸闷的症状却没有好转。在球场上踢得正起劲的朋友们也注意到了张经理的反常情况,大家正要过来看看他时,张经理一头栽倒在地上,口唇青紫,浑身大汗。大家发觉情况不妙,立即呼叫了救护车。急救人员赶到现场后立即为张经理做了检查,初步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且心率明显减慢,只有30次/分左右,血压很低。经过简单抢救后,张经理被送到附近医院的急诊科。在随后的十几个小时内,经过医务人员的努力,张经理终于从死神那里被救回来了。病情稳定后,张经理在医院又继续治疗和修养了一段时间便出院回家了。临走前,他的主治医生特意嘱咐他平时要坚持长期、小强度、适度的锻炼,切记不要参加大运动量的体育活动。
  出院后的张经理除了坚持服药和定期复诊外,每天坚持慢走30分钟,身体情况保持得很好,再没有发生任何不适
  专家提示:
1.心肌梗死是常见的急症,以前常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但近些年来大中城市的心梗发生年龄段明显年轻化。
我们处理的急性心梗患者最小的27岁,而30~40岁间的心梗患者已十分常见。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两点:①由于城市人群饮食结构的变化,长时间大量高脂肪、高热量的摄入,使得负责心脏血液供应的冠状动脉提早发生粥样硬化,造成血管内径变得狭窄,供血不足,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提供了基础。②许多城市人,尤其是办公室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以脑力劳动为主,且工作时间长、压力大,很少有时间做系统、规律的体育活动,体重超标。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营养的均衡,不论蔬菜、肉类还是水果都要均匀摄入,任何长期、单一的饮食结构都会导致人体的病态。现代人尤其要注意控制脂肪类食品的摄入,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我们还要每天坚持30~60分钟的体育锻炼,锻炼强度宜适中,贵在长期坚持。规律而适宜的锻炼不但能够帮助我们消耗体内多余的脂肪类物质,还能强健我们的心肺功能。
  2.长时间缺乏锻炼的人群切忌突然进行大量的体育活动。这类人群由于平时运动不足,心脏缺乏对大量体育活动的适应能力。突然发生的剧烈活动,可以使他们本已狭窄的心脏冠脉血管突然闭塞,导致心梗的发生。
  3.如果你的身边有发生急性心梗的病人,一定要立即让他平卧、保持安静,不要试图将他扶起或者让他自行前往医院。因为这些行为都有可能导致病情的加重,应该立即向急救中心呼救并等待急救车的到来。



例文七:呼吸病的夏季调摄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中医肺脾科 张纾难
夏至和冬至是一年四季中的两极,这两个时间段的养生调摄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身体健康的状况和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趋势。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如何才能平稳度过夏天呢?
  盛夏难熬,俗称“三伏”天。为了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夏天,人们将这一段酷热的时期称为暑天。
  人在暑天的身体特征是,人体因需散热而大量出汗,同时表皮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心肺负荷加重。这些对于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来说都是个严峻的考验。一般来讲,当气温超过34℃时就必须要注意防暑降温。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活调摄
  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可从两方面加以注意。
  饮食 注意营养平衡是基本原则。多饮水以补充水分,调节体内水电解质的平衡;多吃易于消化的食物(绿豆大米粥);不饮烈酒,不过量饮酒,防止诱发中暑;避免为贪凉而大量饮用冷饮。
  起居 随时增减衣服,但不可贪凉裸身;调整作息时间,避开热峰,勤游泳、洗澡以助散热,同样不可贪凉。
  二、食疗方
  【姜糖苏叶饮】治疗夏季胃肠型感冒,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生姜、苏叶各3克,冰糖15克,沸水冲入浸泡10分钟,趁热顿服,2~3次/日。
  【冰糖木蝴蝶饮】治疗慢性咽喉炎。木蝴蝶3克加冰糖适量,沸水冲后浸泡10分钟,代茶频饮。
  【清咽饮】治疗咽炎咳嗽。乌梅、生甘草、沙参、麦冬、桔梗、玄参各等份,沸水冲泡1个小时,代茶频饮。
  【苦瓜茶】治疗肺病中暑者。鲜苦瓜1个,去瓤后装入绿茶适量,置通风处阴干,切碎,每次取10克装入暖瓶热水中浸泡半小时,频频饮。
  【五味枸杞饮】治疗肺病患者“苦夏”,表现为不思饮食、消瘦等。用五味子、枸杞各100克,沸水1500毫升浸泡3天后,代茶频饮。
  【香薷饮】治疗暑天感冒无汗、头沉胸闷、恶心等。白扁豆5克炒黄捣碎,香薷10克,厚朴5克剪碎,共浸沸水中1小时,代茶频饮。
  【秋梨白藕汁】治疗肺热咳嗽不止。秋梨、白藕切碎后绞汁,代茶频饮。
  三、药方
  预防中暑方:肺病患者可任选其一。
  ①清暑益气丸:适于平素体弱年老者,每晨服1丸。
  ②加味午时茶:午时茶1块,焦三仙各10克,橘红6克,炒青皮6克,水煎温服,每日3~4次。
  ③六合定中丸:每日1~2丸。
  内有停饮、外受暑邪:表现为烦热口渴、胸胁腹部凝痛,可用清暑六合汤(藿香、香薷、半夏、厚朴、杏仁等)或用藿苓汤(藿香、茯苓、香薷、厚朴、砂仁、半夏、陈皮、猪苓、泽泻、苍术、木瓜、六一散)。
  肺胃郁热、外受暑邪:表现为胸胁胀闷、咽痛口渴、肢体酸痛、懒食少寐、恶寒发热等。可用清暑正气汤(香薷、桔梗、射干、牛蒡、苏叶、元参、厚朴、半夏、葛根等)。
  肺热咳嗽、痰湿内滞:清嗽止渴抑火化饮膏(苏子梗、前胡、橘红、天花粉等)。
  暑热伤肺、咳嗽不止:表现为兼见胸膈满闷,纳食不佳。用清金止嗽汤(吴茱萸、黄连、枳壳、麦芽、浙贝、栝楼、黄芩、知母等)。
  治疗暑病,微得汗即可,不可大发汗以免伤表耗气。若汗不止,当酌用生脉散或白虎汤之类。
  暑邪而头微胀,目不了了,可用清络饮(鲜荷叶、银花、西瓜翠衣、扁豆花、丝瓜皮、竹心等)。
  如咳而无痰,咳声清亮,为暑伤肺经之气分,可用清络饮加甘草、桔梗、麦冬、知母;暑伤肺经挟湿者,表现为咳声重浊,痰多不渴,不欲饮水,可用半夏加茯苓汤再加厚朴、杏仁。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虽酷暑难熬,但对于肺系病患者来说,又是治疗的绝佳机会。象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等冬季易发作、加重的疾病,夏天顺时就势介入恰当的治疗措施,能起事半功倍之效,中医学称之为“冬病夏治”。“冬病”多为阴寒性疾病,主要为阳虚所致。而夏天(尤其是三伏)是一年中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是调养人体阳气的最佳时机,中医称之为“春夏养阳”。虚弱之阳气得以调养后,到冬天便能起到增强抗病能力的效果,这就是“夏治”的涵义。



例文八:心血管疾病防治常见误区
来源:《健康报》“知识与健康”专版
作者: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心 徐浩
误区1:冠心病和高血压是老年人才得的病
  不少年轻人认为,冠心病和高血压是老年人才得的病,与自己无关。其实不然。就高血压而言,仅在我国6~18岁的中小学生中,高血压的发病率就已达到8%。当然,这其中一部分是继发于其他疾病而出现的高血压。对于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年轻人,应定期测量血压,尤其是30岁以后,以便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并且纠正诱发血压增高的饮酒、口味过咸等不良习惯。那么,冠心病呢?冠心病就是心脏血管的动脉硬化了。这种过程早在青年甚至幼年时期就已经开始。当然,血管只有狭窄到一定程度,或是合并急性血栓形成时才会有明显症状。由于遗传、饮食、生活习惯以及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人发病年龄也不一样,有些人甚至一生也不出现明显症状。可是目前,很多年轻人出现了冠心病心肌梗死,有的还因此而死亡。这些都提醒我们,年轻虽然是最大的财富,但不是保险箱,能否很好地利用这个财富,还取决于您自己!
  误区2:好不容易活动一下,运动量要大一些
  现代很多人工作紧张,长期超负荷运转,没时间锻炼。偶尔有一点放松时间,便想起“生命在于运动”的名言,于是跑到健身房狂练一番,或是一口气爬到山顶。他们以为这样对身体有好处。殊不知,这样做的危害更大。前不久,国内两位企业界的名人相继在健身房运动时发生猝死,令人扼腕!这些人长期工作紧张,体能透支,疾病已悄然而至,蓄势待发。一旦激烈运动,超出身体承受能力,发生意外也就不足为奇了。运动后有点喘,微微流汗,讲话不累,就表示此次运动强度适当。若活动后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明显感到疲乏,甚至有头晕目眩等不适症状,说明运动过量了。
  误区3:心绞痛能扛就扛,尽量不吃药
  很多冠心病患者,平时犯心绞痛的时候,总是先忍着,尽量不吃药,以为经常吃药,以后就无效了。其实不然。心绞痛的急救用药如硝酸甘油等,只有长期吃且每天吃的频率又很高的时候,才可能产生耐药性;间断服用,甚至一天吃上三四次,不会形成耐药性。另一方面,心绞痛发作时,及早服药治疗,可以迅速缓解病情,减轻心肌损伤的程度,减少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
  误区4:急性心肌梗死宁可保守治疗,也不愿意手术
  有些冠心病患者对新技术、新疗法了解太少,觉得手术有风险,在紧急时刻不愿选择最佳急诊介入手术,错失救治良机甚至失去了生命。其实,冠心病介入治疗已有20多年历史,它为冠心病提供了药物治疗以外的又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冠心病介入治疗创伤小、效果好。可是有资料表明,仅有30%的急性心绞痛、急性心梗等患者在发病后6小时内接受了紧急介入手术;高达70%的急性冠心病患者由于种种原因选择了药物保守治疗,效果很不理想。因此,冠心病患者要改变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如果经济条件许可,介入治疗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误区5:冠心病放上支架就万事大吉
  很多经常心绞痛发作的患者做完支架手术后症状迅速消失,甚至恢复了体力活动。因此,有些人错误地以为,放完支架后就没事了。其实,支架治疗只是一种物理治疗。它通过改善血管局部狭窄,从而减轻心肌缺血而使心绞痛得到缓解。但是,由于患者有冠状动脉硬化,其他部位同样也会发生狭窄,冠心病的危险性仍然存在,也就是说冠心病没有治愈。况且,有些患者血管病变较多,支架只放在了几个重要的部位,还有的狭窄血管没有放支架。因此,即使放了支架,也不等于万事大吉了,同样应注意按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且应根据病情按医生要求继续服药治疗。
  误区6:血脂化验结果正常就无需降脂药
  有些患者血脂在正常范围,可是大夫却给他开了降脂药,他们认为这是胡乱用药。其实不然。近年来国内外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血脂化验检查结果在正常范围并不一定就不需要治疗,关键要看个体情况。例如,LDL-C为135mg/dL,对于一个无任何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健康人而言,确属正常范围无需降脂治疗;但对患过心肌梗死,做过支架治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糖尿病或同时有多种危险因素的患者,则该血脂水平就偏高。把LDL-C降至100mg/dL以下,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另外,对于急性冠心病患者,如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他汀类降脂药如舒降之、普拉固等,可起到稳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这时候用降脂药,其实是发挥该药物降脂作用以外的心血管保护作用,而不是为了降血脂。
误区7:血脂正常后即可停药
  高血脂是一种血脂代谢紊乱疾病,和高血压一样是终身性疾病。通过服用降脂药物,血脂可以长期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但并不等于高脂血症就治愈了。一旦停药,血脂会很快再次升高。在高血压的治疗过程中,当血压长期稳定后,即可试行减少药物剂量和种类,以最少的药物和尽可能低的剂量维持目标血压。而对于调脂药来说,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血脂达标后可以减量或停药。临床观察显示,达标后调脂药减量往往会引起血脂反弹。同时,减量也容易动摇患者坚持降脂治疗的信念,不利于长期疗效的维持。因此,只要没有特殊情况,如出现严重或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就不应减量或停用降脂药。
  误区8:降脂药物副作用严重,尽量不吃
  很多患者认为降脂药副作用很大,对肝肾都有毒,所以有畏惧心理。他们觉得血脂高点儿,也没有症状,还是不吃降脂药为好。其实,就目前最常用的他汀类降脂药来说,大多数人对它的耐受性良好,通常只有0.5%~2.0%的病例发生肝脏转氨酶升高。减少药物剂量后,常可使这些人升高的转氨酶下降,再次增加剂量或选用同类药物时,转氨酶常不会升高。如果患者尤其是联合用药患者肌酸激酶(CK)高于正常值上限2倍以上,则应慎重考虑,予以减量或停药、随访,待症状消失、CK下降至正常,再重新开始治疗。另外,是否选用降脂药一定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后决定。如果一个人是冠心病高危患者,用他汀类降脂药获益很大,这时候支持我们使用该药的砝码无疑会加大。
  误区9:高血压没有症状,就不用治疗
  一般来说,大约有50%的早期高血压病人可以完全没有任何症状,这种高血压其实潜在的危险更大!因为,有症状的人,会促使他及时就诊,调整治疗方案,从而有助于病情的控制;而没症状的人,只是由于个体差异,对高血压不敏感,因而往往忽视了治疗。但是,血压高所造成的危害却不因症状的有无而消失。很多人直到出现心衰、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后才去治疗,悔之晚矣。所以,只要诊断为高血压病,都应该认真地治疗。
  误区10:血压低于140/90mmHg就可以了
  受传统高血压防治观念的影响,大多数人以为血压降至140/90mmHg就足够了。这种认识是不对的。国外最新研究资料显示,55岁时血压正常者以后90%发生高血压。年龄40~70岁的人,血压从115/75~185/115mmHg这个范围,收缩压每增加20mmHg或舒张压每增加10mmHg,心血管疾病危险增加一倍。血压越高,未来发生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和肾脏疾病的危险越大。目前主张血压在理想范围内越低越好,当然病人应可以耐受,没有任何不适表现。人们应尽量将血压控制在135/85mmHg以下。对合并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患者,血压水平应低于130/80mmHg以下,这样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延缓肾功能的恶化。



例文九:教您看病——明明白白看病 清清楚楚花钱
来源:《健康报》“寻医问药”专版
作者:门诊部副主任 赵菁
随着医疗行业管理的日益严格,医疗行为的逐渐规范,每位患者在就医过程中都可以做到明明白白看病,清清楚楚花钱。
以下就是能够帮助您随时了解自己医疗费用支出情况的方法:
●国家对各级医院的所有药品、诊疗、检查、化验项目的收费标准都有明确规定。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求医院必须将所有收费标准采取悬挂宣传牌、滚动屏或触摸屏的形式予以公示。
●医院在病人支付各种医疗费用的同时,应当为病人提供所交费用的明细清单,以便于病人及家属核查、确认。
●对于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公费医疗或其他医疗费用支付形式的病人,要了解自己所享受医疗福利的相关政策,以便更好地掌控医疗费用的支出。特别是对于需要自费的治疗项目与用药,医生会在使用前征得病人或家属的同意,并签订自费协议书,表明病人或家属同意支付该项费用。当然病人或家属也同样有权利拒绝使用。
●当病人对医疗费用收取的合理性有疑义时,可以向医院的物价部门提出质疑,也可以向上级医疗行政管理部门投诉。
密切配合各种检查和化验
在您看过医生后,通常会被要求接受某些相关的检查与化验,以便医生能够明确诊断,为下一步制订有效的治疗方案奠定基础。也许您会说,医生让怎么着就怎么着呗,还有什么可配合呢?也许您还不知道,检查、化验结果的准确与您的配合是密切相关的。
只要注意了以下的几个方面,相信会对您有一定的帮助:
●医生为您开具检查、化验单时,您可以询问一下自己不熟悉的检查、化验前有什么特殊准备要求,比如需要禁食、禁水、憋尿、肠道准备等。
●您还可以向服务台的护士、检查化验科室的工作人员了解特殊的准备要求。
●通常在医院检查、化验部门的墙壁上都有一些与检查、化验相关的注意事项介绍,您可以特别留意一下。
●对于一些特殊的检查,需要进入病人的体腔或有创的检查,如胃镜、肠镜、血管造影等,检查前医生必须向病人介绍检查的必要性与危险性,要求病人或家属签署特殊检查的知情同意书,以表明病人或家属是在了解检查的目的及危险性的情况下同意接受该项检查。
病人取药、用药的注意事项
●看病前您应对家里现有药物的种类与数量,以及这些药物的有效期做到心中有数。在医生为您开药时,您可以把家里现有药物的情况告诉医生,尽可能先用家里的药,以免浪费。
●如果您对某些药物过敏或曾经服过哪些药后感到难受,千万别忘了在医生给您开药前告诉他。另外不少药物对肝肾功能有一定的影响,如果您肝肾功能不好,也要记着提醒医生。
●现在医院药房提供的药品进口、合资以及国产的种类很多,价钱也各有不同,建议您在医生开药的时候告诉他您的情况。享受医疗保险、公费医疗还是自费。
●当医生把开好的处方递到您手中的时候,您一定留意看清楚处方上开的药名,并问明白用法与服用的注意事项。
●医生的处方通常是一式两份,医院大多在您交费给收据的同时为您提供一份药品的明细清单,在清单上会注明药品的价格以及该药品的费用支附属性(无自负、部分自负或全自负)。享受基本医疗保险的病人特别要把这份明细单与处方的底联以及收据保留好,它们可是报销的重要凭证。
●交费后的下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取药。递上您的处方,看着药剂师把药物一盒盒、一袋袋地摆在您的面前,并一样样地告诉您具体的用法、药物保存与服用的注意事项,这时候您要做的不仅是认真听药剂师的讲解,还要特别注意递给您的药与医生处方上写的种类与数量是否一致,一定要确定无误、明白用药方法后再离开。
●通常医院会在药房设立药师咨询台,您可以向专业药师询问一些药物使用过程中的问题,药物根据其成分、作用原理,不同保存及服用的方法是否科学对药物的效果将产生直接影响。

上一篇: 健康时报采访我院针灸科李石良主任:针灸减肥有多神奇?

下一篇: 2007年7月4日CCTV-2<健康之路>栏目专访骨科谭明生主任医师:寰枢椎脱位,命悬一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