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潇洒夕阳·学以致乐 方寸间的美——治印之学(一)
来源:文/马 蓬 摄影/黄建明
浏览次数:
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两三千年的悠久历史。篆刻,即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
篆刻是一门独立的学问,篆刻家邓散木早有《篆刻学》问世,并且,印章是中国书画创作过程中特有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也是篆刻有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一般而言,篆刻家专门从事篆刻的创作和研究,他同时也应该是书法家。因为“识篆”和“写篆”是篆刻家的基本功。中国书画家也有许多会篆刻的,有的水平还相当高,所以也称得上是篆刻家;有些则是称得上“书画印”三绝的大家,如清代的吴昌硕,清以后的黄宾虹、齐白石等,今人极少能达此高度。
所谓“篆刻”,就是以篆字入印,用专用刻刀在印石上将篆字刻出来。学篆刻应该先学“识篆”,即首先要学习认识篆字,在识篆的同时练习写篆字。因为要刻好一方印,写不好篆字是不行的。
篆刻工具
1.篆刻刀
篆刻刀有多种:有平口刀、斜口刀等,尺寸也分大、中、小。我们常用的是平口刀。刚开始学习,有一把中等尺寸的,即刻刀的刃部宽度约为6毫米即可。(见图)
2.毛笔
用来写印稿等。一般用小楷毛笔,如小红毛、小狼毫、小白云毛笔即可。
3.宣纸
写印稿之用,一定要用生宣纸。
4.印石
一般常用青田石、寿山石、巴林石印石料。应该注意的是,质次的石料不可用,因劣质石料内有杂质,称为“石钉”,刻刀遇到石钉是很难通过的,并且对刻刀的损害也相当大。
5.砚台
研墨或盛墨汁之用。小一些的砚台足够用了。
6.毛刷
清除印面石粉末子之用。用废旧牙刷也可。
7.印蜕纸
一般用较薄的生宣纸。如“单宣”、“连史纸”均可。刻完印后,用来在上面钤印,以便观察刻的不理想的地方,并作进一步修正。
8.印床
用来夹住印石的工具。这里顺便提一下,因为篆刻家一般都是手持印石进行刻印的,除了很小的印和很矮短的印才使用印床。但很多专门以刻字为职业的人都习惯用印床刻印,因为他们受职业的局限,必须要达到省力且成功率高的目的,所以借助于这种工具。
我们学习篆刻,从一开始就不提倡使用印床,建议一手执刀,另一只手持印石进行刻制。
9.水盂
用来盛清水。
10.小镜子
用来观察上石的印稿和刻完的印文情况之用。因为上石的印稿和刻完的印文都是“反字”。映在镜中的字即成为正字,便于观察。
11.砑石
一小块鹅卵石。不时地砑磨印稿纸之用。
12.印泥
文具店有卖。印泥以“姜思序堂”、“漳州八宝”等为上品。颜色有大红、朱红、深红等。
13.砂纸
细砂纸即可。
查篆字
为了查找篆字可备几种工具书如《说文解字》、《汉印分韵》、《六书通》、《康熙字典》、《篆刻大字典》、《篆刻小字典》等。
刻一方印所使用的字体要统一,因为篆字分大篆、小篆等。篆刻家也有使用隶书和楷书以及甲骨文、钟鼎文入印的,今在此不作讲解。
须注意的是,如遇有一时查不到的篆字,可寻找多种工具书查找,或请教专家,切不可杜撰。若凭空制造篆字,恐怕除了自己认得,其他人都很难读懂。
印文布局
印文布局也称章法。
1.先把印石在将要刻印的一面于细砂上纸上磨平。将磨平的印面扣在写印稿的宣纸上,用铅笔沿石的四个边划出四条线,即印面的方形线框。
2.在方框内布置要刻的印文。
3.印文的布局:先讲姓名印的布局。印文布局一般是先右边再左边。姓名是两个字的,如“马蓬”,可以是“马蓬”,也可以加上“之印”二字。姓名若是三个字的,如“张惠聪”,可以是“张惠聪印”,也可以只刻名不刻姓,如“惠聪”或“惠聪之印”。
覆印法
1.选好篆字,布局妥当后,可将印文用毛笔写到在宣纸上,即画好的与印石面同样大小的方框内,待字迹干后将字的正面盖在印石面上,并检查,字体是否全部都在印石之内。
2.调整妥当之后,在上面覆盖两三层宣纸,用手指蘸清水打在盖好的宣纸上,未湿透的部分继续蘸水拍打,直至宣纸均匀湿透。再盖上三至五层宣纸用砑石(卵石)砑磨,若宣纸又湿透了,可在上面盖一两层报纸,继续砑磨,砑磨要均匀到四边。之后,将纸全部揭掉,此时宣纸上的墨迹会印在石面上一部分,石面干后字迹会更明显一些。若字迹较为清晰,便谓成功;若字迹浅淡,看笔画时较费力,可以用墨笔仔细描摹一遍,使其清晰即可,但不要走形。这时印石上的印文就成了“反字”,而待刻完后钤印出来便是“正字”了。
小知识
●印章一般分为白文和朱文,也有白文和朱文同时刻于一印者。
白文印:也叫“阳文”。即印出的文字的笔画是白色的,而笔画之外的部分都是红色,因为白文印刻的方法是将印文的笔画刻掉,使笔画成为凹陷状。
朱文印:也叫“阴文”。即印出的字,笔画是红色的,字的笔画之外的部分均呈白色。
白文与朱文同刻于一印者,比如“渔山”二字,可将“渔”字设计为朱文,“山”字设计为白文。“渔”字要刻出边框,“山”字自然没有边框。
●在书、画、篆刻界有一个习惯,即姓名多刻成白文,字、号、笔名、艺名以及斋堂号、吉语、成语、座右铭、诗文章句之类,都刻成朱文。当然,也不一定都要按这种习惯去做,完全可以根据需要自由设计。(待续)
--摘自《中老年保健》杂志
中老年保健杂志网址:http://hi.baidu.com/zlnbjw
篆刻是一门独立的学问,篆刻家邓散木早有《篆刻学》问世,并且,印章是中国书画创作过程中特有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也是篆刻有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一般而言,篆刻家专门从事篆刻的创作和研究,他同时也应该是书法家。因为“识篆”和“写篆”是篆刻家的基本功。中国书画家也有许多会篆刻的,有的水平还相当高,所以也称得上是篆刻家;有些则是称得上“书画印”三绝的大家,如清代的吴昌硕,清以后的黄宾虹、齐白石等,今人极少能达此高度。
所谓“篆刻”,就是以篆字入印,用专用刻刀在印石上将篆字刻出来。学篆刻应该先学“识篆”,即首先要学习认识篆字,在识篆的同时练习写篆字。因为要刻好一方印,写不好篆字是不行的。
篆刻工具
1.篆刻刀
篆刻刀有多种:有平口刀、斜口刀等,尺寸也分大、中、小。我们常用的是平口刀。刚开始学习,有一把中等尺寸的,即刻刀的刃部宽度约为6毫米即可。(见图)
2.毛笔
用来写印稿等。一般用小楷毛笔,如小红毛、小狼毫、小白云毛笔即可。
3.宣纸
写印稿之用,一定要用生宣纸。
4.印石
一般常用青田石、寿山石、巴林石印石料。应该注意的是,质次的石料不可用,因劣质石料内有杂质,称为“石钉”,刻刀遇到石钉是很难通过的,并且对刻刀的损害也相当大。
5.砚台
研墨或盛墨汁之用。小一些的砚台足够用了。
6.毛刷
清除印面石粉末子之用。用废旧牙刷也可。
7.印蜕纸
一般用较薄的生宣纸。如“单宣”、“连史纸”均可。刻完印后,用来在上面钤印,以便观察刻的不理想的地方,并作进一步修正。
8.印床
用来夹住印石的工具。这里顺便提一下,因为篆刻家一般都是手持印石进行刻印的,除了很小的印和很矮短的印才使用印床。但很多专门以刻字为职业的人都习惯用印床刻印,因为他们受职业的局限,必须要达到省力且成功率高的目的,所以借助于这种工具。
我们学习篆刻,从一开始就不提倡使用印床,建议一手执刀,另一只手持印石进行刻制。
9.水盂
用来盛清水。
10.小镜子
用来观察上石的印稿和刻完的印文情况之用。因为上石的印稿和刻完的印文都是“反字”。映在镜中的字即成为正字,便于观察。
11.砑石
一小块鹅卵石。不时地砑磨印稿纸之用。
12.印泥
文具店有卖。印泥以“姜思序堂”、“漳州八宝”等为上品。颜色有大红、朱红、深红等。
13.砂纸
细砂纸即可。
查篆字
为了查找篆字可备几种工具书如《说文解字》、《汉印分韵》、《六书通》、《康熙字典》、《篆刻大字典》、《篆刻小字典》等。
刻一方印所使用的字体要统一,因为篆字分大篆、小篆等。篆刻家也有使用隶书和楷书以及甲骨文、钟鼎文入印的,今在此不作讲解。
须注意的是,如遇有一时查不到的篆字,可寻找多种工具书查找,或请教专家,切不可杜撰。若凭空制造篆字,恐怕除了自己认得,其他人都很难读懂。
印文布局
印文布局也称章法。
1.先把印石在将要刻印的一面于细砂上纸上磨平。将磨平的印面扣在写印稿的宣纸上,用铅笔沿石的四个边划出四条线,即印面的方形线框。
2.在方框内布置要刻的印文。
3.印文的布局:先讲姓名印的布局。印文布局一般是先右边再左边。姓名是两个字的,如“马蓬”,可以是“马蓬”,也可以加上“之印”二字。姓名若是三个字的,如“张惠聪”,可以是“张惠聪印”,也可以只刻名不刻姓,如“惠聪”或“惠聪之印”。
覆印法
1.选好篆字,布局妥当后,可将印文用毛笔写到在宣纸上,即画好的与印石面同样大小的方框内,待字迹干后将字的正面盖在印石面上,并检查,字体是否全部都在印石之内。
2.调整妥当之后,在上面覆盖两三层宣纸,用手指蘸清水打在盖好的宣纸上,未湿透的部分继续蘸水拍打,直至宣纸均匀湿透。再盖上三至五层宣纸用砑石(卵石)砑磨,若宣纸又湿透了,可在上面盖一两层报纸,继续砑磨,砑磨要均匀到四边。之后,将纸全部揭掉,此时宣纸上的墨迹会印在石面上一部分,石面干后字迹会更明显一些。若字迹较为清晰,便谓成功;若字迹浅淡,看笔画时较费力,可以用墨笔仔细描摹一遍,使其清晰即可,但不要走形。这时印石上的印文就成了“反字”,而待刻完后钤印出来便是“正字”了。
小知识
●印章一般分为白文和朱文,也有白文和朱文同时刻于一印者。
白文印:也叫“阳文”。即印出的文字的笔画是白色的,而笔画之外的部分都是红色,因为白文印刻的方法是将印文的笔画刻掉,使笔画成为凹陷状。
朱文印:也叫“阴文”。即印出的字,笔画是红色的,字的笔画之外的部分均呈白色。
白文与朱文同刻于一印者,比如“渔山”二字,可将“渔”字设计为朱文,“山”字设计为白文。“渔”字要刻出边框,“山”字自然没有边框。
●在书、画、篆刻界有一个习惯,即姓名多刻成白文,字、号、笔名、艺名以及斋堂号、吉语、成语、座右铭、诗文章句之类,都刻成朱文。当然,也不一定都要按这种习惯去做,完全可以根据需要自由设计。(待续)
--摘自《中老年保健》杂志
中老年保健杂志网址:http://hi.baidu.com/zlnbjw
上一篇: 健康生活有助减少温室气体
下一篇: 让每个人80岁时都有20颗牙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