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知刚:俯首甘为孺子牛
在中日友好医院,提起郑知刚的名字,没有人不为他那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行医的工作作风所折服,没有人不为他那质朴、正直、低调、平易近人的品行而赞叹。他勤勉坚韧,以院为家,行医四十余年,用平凡的事迹诠释了一名内科医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天职。
郑知刚教授曾担任我院高干医疗科主任及大内科副主任、心内科副主任等职务,目前担任干部保健专业首席专家,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中日友好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等。他长期从事心内科临床和干部保健以及临床超声心动图工作,对高血压、血脂紊乱、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冠心病、心瓣膜病、心肌病等心内科疾病有深入的理解与诊疗体会。对心内科的疑难病、少见病、危重病的诊疗有丰富的经¬验。曾发表医学论文40余篇,医学科普文章40余篇。
郑知刚教授2005年评为中央保健优秀工作者,1999年和2006年评为北京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2001-2004年被评为国家卫生计生委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
十年西部情 一生奉献义
1968年,郑知刚教授从北京第二医学院医学系毕业,远赴甘肃省张掖专区(现为张掖市)山丹县,做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公社医生。当时,公社医院总共五个医生,郑教授是唯一的外地医生,其他四位医生全是本地人。在贫瘠的山乡,郑教授任劳任怨、勤勤恳恳苦干了整整十年,救治了许许多多危重病人,结束了乡村卫生院无妇科外科手术的历史。十年青春岁月,十年默默奉献,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救死扶伤的诺言。
为了心中那份牵挂,2009年6月,郑教授参加了“共铸中国心”——西部地区心脑血管健康关爱计划。他一方面广泛开展专业知识讲座,帮助当地的年轻大夫提高业务素质,一方面积极参与义诊活动,给父老乡亲们送去健康和关爱。
患者至上 以院为家
在网上流传甚广的一篇题为《怎样判断你看的大夫是个好大夫》的文章中这样写到:中日医院的郑知刚教授,每次来会诊的时候,都会亲自为病人测血压,有时是卧、坐、立三个体位的血压,这些都非常令我钦佩。面对患者如此评价,郑教授谈谈的说:“这没什么,只是病情的需要。”
郑知刚教授始终坚持亲临临床一线,除常规查房指导工作外,为了能让更多的患者得到诊治,他总是不断的加号,常常是到了下班时间而不能下班。夜已深,医院家属小区里漆黑的高楼只剩下一盏灯光,透过灯光,一个瘦小的身影仍在伏案看书。用“活到老学到老”来形容郑教授的治学精神一点也不为过。在他的家和办公室,书柜里和书桌上全是厚厚的医学书籍和期刊杂志。他平素言语不多,但总是在不知疲倦的学习和工作,几十年如一日。这么多年来,他没有休过教学假,没有节假日,他把全部精力和心血倾注到他所热爱的医疗事业上。
在非典肆虐的时期,我院ICU主任尹培刚因抢救重患而感染SARS,病情恶化,一度生命垂危。医院紧急组织抢救小组,尹培刚的爱人提出希望让郑知刚教授当组长:“只有郑主任来接管尹培刚我才能放心。”郑教授知道后说:“医生的职责决定了必须要勇敢面对。”他立即组建抢救小组,每天要几次进入SARS病区,亲自带领大家查房。郑教授将尹培刚可能发生的几种紧急情况反复向医护人员交待,并亲自制定相应的抢救方案,贴在病房门外的墙上,提醒大家随时学习,最迅速的进行积极抢救。他常对大家说:“尹培刚一定能站起来走出去。”正是这句话鼓舞着尹培刚和所有人。由于SARS病房条件艰苦,工作强度非常大,医院规定医护人员在SARS病房工作20天,休养10天,以减少被感染几率,但多次安排郑教授去休养,他总是以“患者需要自己”而婉拒,连续在一线战斗了三月余而没休一天,接着又投入到科室重建的工作中。正是郑教授这种救死扶伤、不顾个人安危的精神让人们折服,他被评为首都防治非典先进个人。
淡泊明志 医家风范
郑知刚教授精湛的医术全院闻名,经常在这看似简单的一问一查中发现被别人忽略的诊断线索,因此他总是教导年轻医师:“虽然现在科技先进了,现代化的检查手段丰富了,但作为内科医生最基本的技能不能丢,这仍然是我们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武器。”
郑教授医德高尚,因严格执行诊疗规范而著称,每次查房都认真检查医嘱,了解病房用药情况,如果发现不合理用药、滥用药,他都严厉制止,他常告诉大家“要科学、合理、正规地用药”。
谈起四十余年的从医生涯,郑教授不止一次的强调“只想给病人好好看病”。几十年来,不论外界的环境和社会如何变化,郑教授就是这样,始终以治病救人为己任,把人民群众的健康放在第一位。
上一篇: 《健康报》2010年9月3日:王国相:“拾柴老人”的快意人生
下一篇: 王国相:四十九年的医学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