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秋冬季节“眩晕”不可忽视
近来天气骤寒骤暖,门诊出现了不少因头晕,恶心,甚至呕吐,自觉自身或环境转动,血压波动较大等现象来医院就诊老年患者。此类现象临床上亦称之为“眩晕”。眩是指视物昏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自感身体或外界景物旋转摆动,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发生,故统称为眩晕。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舟,或伴有恶心呕吐、心慌出汗、甚至肢体偏斜、欲倒等症状,常伴有客观性的平衡障碍。现代医学认为眩晕主要由迷路、前庭神经、脑干及小脑病变所致,亦可由其他系统或全身性疾病引起。临床上,眩晕既是一种疾病,又是诸多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
眩晕的发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病因各异。临床上多将其分为真性眩晕与假性眩晕两大类。
何为真性眩晕呢?
真性眩晕,又称前庭性眩晕,患者具有眩晕的典型症状,体检和辅助检查能够发现平衡障碍和眼震;如伴有一侧耳鸣、耳聋,应考虑内耳疾病,小脑、桥脑角病变和脑干的供血障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如无耳鸣、耳聋或系双侧者,多为前庭神经原炎、癫痫或包括供血障碍在内的其他脑干小脑病变。
真性眩晕又分为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
中枢性眩晕的特点是持续性眩晕,持续时间可达数月,眼震粗大、方向多变;常见疾病有脑干脑炎、多发性硬化、后颅窝肿瘤、脑血管病(如脑动脉硬化、后下小脑动脉血栓、小脑出血、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发作)。
周围性眩晕的特点是发作性眩晕,持续时间短(数分钟至数天),眼震细小、方向固定;常见疾病有运动病、前庭神经元炎、良性位置性眩晕、迷路炎、美尼尔病、药物中毒、创伤性眩晕。而前庭神经元炎多是在发热或上呼吸道感染后突然出现眩晕,伴有恶心、呕吐,一般无耳鸣、听力减退;美尼尔病多认为是由于内耳的淋巴代谢失调、淋巴分泌过多或吸收障碍,引起内耳膜迷路积水所致,也有人认为是变态反应以及维生素B族缺乏等因素引起;迷路炎多是由于中耳病变(胆脂瘤、炎性肉芽肿等)直接破坏迷路的骨壁所致,少数是炎症经血行或淋巴扩散引起;药物中毒性眩晕是由于药物过敏和/或药物的毒副作用导致内耳前庭或耳蜗受损所致,多表现为渐进性的耳鸣、听力减退,常伴有口周及四肢的麻木,常发生在链霉素、庆大霉素及其同类药物的使用过程中;晕动病则是内耳迷路受到机械性刺激,引起前庭功能紊乱所致,常发生在乘坐舟船或火车等交通工具的时候。
何为假性眩晕呢?
假性眩晕,又称头晕或非前庭性眩晕,患者具有头晕眼花、头重脚轻、摇晃不稳,甚至跌倒,但不偏向一侧;无明确的周围环境或自身旋转的运动感,也无自主神经症状;一般不伴有听力减退、不出现眼震、极少有耳鸣,并以原发病的症状为主要表现;常见疾病有:眼源性眩晕,包括屈光异常、眼肌病变、视网膜病变;本体感觉性眩晕,主因脊髓后索或脑干内侧丘系病变致本体觉传入中断引起,伴有肢体深感觉减退、感觉性共济失调和肌张力减退等;偶因腰肌、颈肌痉挛致过多的本体觉冲动传入中枢所致;全身疾病引起的眩晕不可小觑,包括心血管疾病(血压异常、严重心律失常、心肌供血不足、颈动脉窦过敏、主动脉弓综合征等)以及其他病症,如感染、中毒、血液病(贫血、出血等)、代谢障碍(糖尿病、低血糖、高脂血证等);精神性眩晕,包括神经衰弱、癔病、焦虑症等。
出现眩晕该进行哪些检查呢?
首先是前庭功能检查,包括直立倾倒试验、原地踏步试验、扭颈试验等,以及眼球震颤、眼震电图、平衡姿势图等;其次是听功能检查,必要时可进行头颅CT、MRI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有无头部占位、缺血性或出血性疾患。
眩晕该如何进行治疗呢?
首先是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造成眩晕的病理基础,其次应积极对症治疗,尽快缓解症状;同时应充分认识与发挥祖国医学对眩晕的治疗理念。
眩晕最早见于经典古籍《黄帝内经》,其称之为“眩冒”。历代医家对眩晕病症进行了不断的总结,将其病因归纳为情志不遂,年高肾虚,病后体虚,饮食不节,跌仆损伤,头脑外伤等,将其病机概括为风、痰、虚,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理论。
眩晕的基本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虚者为气血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病性以虚者居多,气虚血亏、髓海空虚、肝肾不足所导致的眩晕多属虚证;因痰浊中阻或痰火上蒙、瘀血阻络、肝阳上亢所导致眩晕多属实证。风、火、痰、瘀是眩晕的常见病理因素。如痰湿中阻,郁久化热,形成痰火为患,甚至火盛伤阴,形成阴亏于下,痰火上蒙的复杂局面;风阳每夹有痰火,肾虚可以导致肝旺,久病入络形成瘀血,故临床常形成虚实夹杂之证候。因此,中医治疗眩晕的基本原则是补虚泻实,调整阴阳;虚者当滋补肝肾、补益气血、填精生髓;实证当平肝潜阳、清肝泻火、化痰行瘀。
总之,出现眩晕症状应尽早到医院就诊,明确诊断,早期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同时,应积极控制全身性慢性疾病,预防、治疗骨质疏松,而颈部的保暖、良好的睡姿、适当的运动对眩晕的预防具有良好的作用。值得提醒的是患有眩晕的病人外出时应由家人陪伴,以防意外事件发生。
指导老师:张铁忠教授
注:即将刊发《<周易>在中医前史的作用和地位》拟于2011年1月底刊登 作者: 张培宇
上一篇: 《周易》在中医前史的作用和地位
下一篇: 认识老年性痴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