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 >>
- >>
2011年3月28日《健康报》发表我院王云亭副院长文章:设身处地为病人设计贴心服务
更新观念,让病人少转圈
“集中办理”向“分散、现场办理”转变。医院的收费、挂号、预约等往往集中在某一个区域,所有病人都需到这些地方办理相关手续,拥堵不可避免。随着医院信息化手段的不断完善,这些涉及公共服务项目的部门完全可以分散到病人就诊的区域,让病人在诊室完成收费、检查预约、抽血化验等事项,分流人群高峰,有效缓解病人排队等候之苦,节省时间。
从“病人四处找”向“工作人员安排好”转变。目前,就诊于某科室的病人,需其他科会诊时,病人要自行挂号,四处找专家,大大延长了看病的时间。针对此,医院应增加人手,设立医生助理(或护士)帮助病人安排好相关科室会诊专家,无需病人自己四处找,让病人感受到以人为本的服务。国外医院专家门诊往往设立助理医生,国内少数医院也在尝试,在那里病人最初的检查和必要的化验检查单都是由助理医生完成,不仅大大方便了病人,也大大提高了专家的工作效率。
从“首诊负责”向“人人负责”转变。医院推行“首诊医师负责制”是为了强化医师责任,让病人得到一个连续性的观察诊疗。但由于医疗工作繁重,医师时间有限,经常忙于查房、手术、学术讲座等,病人需要时往往不能及时找到首诊医师,会造成治疗延误,因此,“首诊负责”应演变为“人人负责”。这里的“人人负责”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首诊医师不在时应有同科医生代为接待;二是病人有需要时所有医务人员都有责任予以帮助,不能让病人感到无助。
注重人文关怀,让病人感到温暖
少些“冰冷生硬”的语言,多些“诚心仁爱”的心灵慰藉。疾病的折磨已让病人备受煎熬,甚至绝望和无助,病人把医生当成了解除病魔的最后希望。面对复杂的疾病,医生也有无奈,但医生的善循诱导,常常可以帮助病人战胜绝望,重燃希望。很多名医不仅身怀高超医术,更重要的是他们往往能让病人消除恐惧、建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最终取得神奇疗效。
少些“医院只管治病”的陈旧观念,多些建立牢固的“尊重病人就医权”的人文思想。作为病人,身体伤病往往带来心灵创伤和脆弱,对疾病的恐惧会产生焦虑,因此,期望得到治愈伤病的同时,还渴望得到人格的尊重。这时候需要医生及时与病人沟通,耐心地为病人讲解病情以及相关的诊疗信息,如不同治疗方案的可能结果、可能的康复时间、费用等,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帮助病人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选择,让身处弱势的病人感受到尊重尤为重要。
少些“自我保护”,多些“坦诚坦荡”。构建和谐正常的医患关系需医患双方共同努力,如果双方都戴着“面具”不能真心相待的话,医生永远不会受到尊重,病人永远得不到最好的医疗。“医乃仁术”、“医乃慈心”,医务人员要彻底抛弃“私心杂念”和追逐“世俗利益”之心,真正为病人设身处地多考虑,因病施治,合理用药、合理检查,无私无畏,一定会赢得病人和全社会的尊崇。
(作者 国家卫生计生委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 王云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