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 >>
- >>
2011年4月17日《京华时报》采访全国疼痛诊疗研究中心、我院疼痛科主任樊碧发:疼痛也有好坏之分
■关注癌痛
国家卫生计生委日前决定,3年内将创建150个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示范病房将建立癌痛评估标准和治疗规范,对疼痛的程度和性质进行正确评估。
缓解疼痛有助抗肿瘤
我国年均肿瘤发病人数约180万~200万,约有25%-30%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其中30%的患者临终前有严重的疼痛没有得到有效缓解。
樊碧发表示,癌痛对患者的身心影响都非常大,甚至会产生恐惧,丧失生活的勇气。严重而持续性的、未能缓解的癌痛会缩短病人的生存时间,因为随着疼痛程度的增加,睡眠变差、免疫功能低下等趋势是非常明显的,这本身也会加重疼痛的程度,促进肿瘤的生长。
癌痛还会影响凝血功能,很多患者会产生血管静脉血栓,出现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此外,还会对心血管功能、呼吸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樊碧发说,尽管止痛治疗不是治疗肿瘤的方法,但是却有助于缓解肿瘤的发生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所以,肿瘤患者一定要在抗肿瘤的同时积极地控制好疼痛。
药物治疗是首选
樊碧发说,癌症治疗的目标大多集中在延缓肿瘤的发展速度、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上。疼痛一旦在肿瘤患者身上出现,就意味着要及时的加以关注,而不是需要患者等待肿瘤治好后再来缓解疼痛,如果让患者在治疗肿瘤期间一直忍受疼痛的折磨,是不合理的。“不要让癌症患者死扛着疼痛,也不要把最好的抗疼技术保守地留到最后,一定要适时地使用。”
药物治疗是治疗癌痛的首要方法,合理的用药可以带来很好的疗效。如果通过药物癌痛缓解不好或是在服用药物时副作用大,患者不能耐受时,就需要采用其他的治疗手段,比如各种微创介入技术:神经阻滞、神经毁损、中枢靶控等,可以单独或是与镇痛药物配合使用,给予病人更好的治疗。癌痛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除痛治疗与肿瘤治疗同等重要;约80%癌痛经正规治疗能明显缓解,患者可有尊严地“无痛”生活。
■癌痛治疗的误区
误区1
吗啡不能用,会上瘾
真相:合理使用,成瘾者极其罕见
不少患者和家属甚至医护人员都担心使用吗啡会上瘾。樊碧发说,这是非常错误的观念,只要在医师的指导下规范地使用,成瘾的发生几率低于万分之一。
癌症病人使用吗啡的目的是止痛,当药发挥强大的镇痛作用时,其欣快感就处于次要位置。另外,目前正规的癌痛治疗一般不注射吗啡,而使用缓控释剂的手段,这样更有利于控制药物冲顶及欣快感的产生。
误区2
痛才吃药,不痛就不吃
真相:系统治疗才能控制疼痛
同样出于对药物依赖的恐惧心理,有些病人痛时吃一片,不痛就不吃。樊碧发指出,这种做法会使疼痛得不到有效控制。只有等病人经抗肿瘤治疗后,病情好转,或经评估癌痛已经得到控制,才可以不再用药。
恶心、呕吐、便秘是阿片类止痛药常见的不良反应,有些病人难以承受,自行停药,这是不必要的。专业的医护人员大多都知道预防性地使用胃肠动力药和缓泻药可使病人顺利地接受止痛治疗。
误区3
用杜冷丁止癌痛
真相:副作用大,国际上已经淘汰
《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明确强调癌症病人慢性疼痛不提倡使用杜冷丁。因为杜冷丁有效作用时间很短,副作用也大。以强阿片药吗啡举例,吗啡在体内止痛效果可持续4~6小时,而杜冷丁只有2~3小时;杜冷丁止痛作用仅为吗啡的1/8,副作用却大,长期积蓄后,病人可能出现震颤、精神错乱、惊厥等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症状。
在临床上,杜冷丁只可用于短时的急性疼痛,对需要长期连续应用止痛剂的慢性疼痛或癌症疼痛则不适宜应用。
■对话
问:作为疼痛专家,你被疼痛困扰过吗?
答:我刚做了一个拔牙的小手术,现在还挺疼的,这是术后的正常反应。
问:牙疼的时候,你怎么办?
答:不舒服的时候,我会吃一颗去痛片。临时性的轻度疼痛,比如劳累紧张或轻微磕碰引起的短暂疼痛,服用一些非处方止痛药是可以的。
问:你的亲朋好友中有没有遭遇癌痛的?你怎么帮助他?
答:有一个朋友曾经是癌症晚期,遭遇了癌痛。我帮助他进行了中枢靶控镇痛系统置入术。将一根特殊导管放置于蛛网膜下腔,将吗啡或其他药物持续、缓慢、匀速的输入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中,达到控制疼痛的目的。由于吗啡直接作用于脊髓和大脑的内啡肽受体,微量吗啡即可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其用量相当于口服用量的1/300,减少了由于吗啡全身用药带来的副作用。
问:平时遇到一些磕磕碰碰后的疼痛,老百姓应该怎么处理?
答:对于这类伤痛,一定要掌握一个原则,即急性损伤期出现肿胀疼痛时,如拔牙术后、崴脚后等要冷敷;慢性疼痛,如老寒腿、骨关节疼等,要热敷。
问:对大家有什么健康建议?
答:保持健康一定要劳逸结合、生活规律。同时,还要记住有疼痛千万别忍着!
■专家介绍
樊碧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疼痛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全国疼痛诊疗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卫生计生委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樊碧发率领的全国疼痛诊疗研究中心是目前国内疼痛诊疗与研究领域最具权威性的机构,在各类神经痛、颈肩腰腿痛、慢性疼痛综合征、晚期癌痛以及无明显原因的痛症治疗方面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也是目前国内开展脊髓刺激及中枢靶控镇痛最早、手术例数最多的中心。
■我们身边的疼痛“坏痛”本身就是疾病
疼痛,几乎是每个人都曾遭遇或将会遭遇的一种主观内在性感受和体验。据了解,30%左右的人在一生当中都会受到各种慢性疼痛的困扰,头痛、牙痛、肌肉痛、腰背痛……可很少有人知道,疼痛与许多事物一样,也有“好”、“坏”之分。
樊碧发说,所谓“好”痛,是某种疾病或危险的信号,如感冒时的头痛和手靠近火源时的灼痛等,此时只需治愈疾病或将手缩回,疼痛即可消失。“好”痛一般较急,通常也比较剧烈,人们对其警惕性较高,通常会马上到医院就诊,得到缓解。
而所谓的“坏”痛,以神经痛居多,其本身就是一种疾病。如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舌咽神经痛等。此种疼痛对人体毫无益处,又因其持续时间长,对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破坏极大,故应及时就诊。需要强调的是,如果某一部位疼痛持续一个月以上,就需要到疼痛科进行专业的疼痛诊疗。
遗憾的是,人们对疼痛的认识远不如对高血压、冠心病的认识那么深刻,以至于许多人有了疼痛硬扛着,而不去医院诊治;或是有了疼痛就随便吃点“去痛片”了事。
根据症状选止痛药
为了止痛,许多人选择吃止痛药,甚至有的人因某些原因不得不长期吃止痛药。而目前,各大药店的部分止痛药都是非处方药,患者只要有需求,随时都可以买到,这也增加了止痛药的乱用和滥用现象。
樊碧发表示,疼痛被认为是继呼吸、脉搏、体温和血压之后的“人类第五大生命指征”,说明疼痛对人体的重要性。但是当疼痛来袭时,无论是吃止痛药还是贴止痛膏药,都是有讲究的。
很多人认为,止痛药,顾名思义,就是去痛的,不管头痛、牙痛、肌肉痛,吃什么止痛药都一样。樊碧发说,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念。“虽然都具有止痛镇痛的作用,但每一种止痛药针对疼痛发挥的作用不一样。因此,当身体出现疼痛时,首先应根据症状区别疼痛类型,然后再选择和使用止痛药物。”
目前,市场上的止痛药的种类非常多,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平时老百姓能够在药店买到的基本都是这一类,常见的如阿司匹林、去痛片、芬必得、扶他林等;另一类是阿片类止痛药,比如吗啡、杜冷丁等。
警惕止痛药的“天花板效应”
第一次头痛,去药店买了止痛药吃完就见效了。之后每次出现类似的症状,都采取同样的方式,虽然效果并不如第一次那么明显,但多吃几片也就缓解了。
樊碧发表示,临时性轻度疼痛,比如劳累紧张或轻微磕碰引起的短暂疼痛,服用一些非处方止痛药是可以的,如果服用2~3天后,疼痛症状仍未缓解,就必须看医生了。但是,现在不少患者出现疼痛总愿意给自己开处方。
在临床上,经常会碰到一些慢性疼痛的患者,长期服用止痛药,早已超过限定剂量。或者治病心切,在短时间内服用多种止痛药,这都是错误的用药方法。像头痛的患者,长期服用止痛药,可能会引起药物依赖性头痛。一旦形成药物依赖性头痛,其危害一是每次头痛会越来越严重;二是治疗起来困难。
樊碧发说,“目前常见的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尽管化学成分有所不同,但作用机制相同,而且它们还有一个特性,叫做天花板效应,也就是说,止痛药超过一定剂量时,再加量不能增加止痛的效果,反而会明显增加毒副作用。”
有些疼痛不能用止痛药
头痛了吃一片止痛药,腰背痛了吃一片,胃痛、腹痛也想到了止痛药……
樊碧发提醒,一般疼痛,比如胸痛、胃痛最好也不要吃止痛药,因为吃过之后很容易耽误病情,造成漏诊或者误诊。腹痛可能由胰腺炎、胆囊炎等多种疾病引起,盲目服用止痛药会掩盖症状,延误治疗。尤其是胃痛,既不能缓解症状,还有可能加重病情,甚至导致胃溃疡、胃出血等严重的消化道并发症。
樊碧发说,口服止痛药应尽量在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服用,以减轻胃肠道刺激;外用止痛药通过外部涂抹就能直达患处,迅速起效,但如果在涂抹后能按摩几分钟,更能有效促进药物吸收,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报道原文: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11-04/17/content_650481.htm
本版文章PDF下载:20110417京华时报采访疼痛科樊碧发主任.pdf
上一篇: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053健康之家,中波1053Hz,2011-4-16,10am]: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朱世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