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 >>
- >>
转载《京华时报》新闻报道:生活酸甜总有时 行车始终平常心(2015年5月13日)
【核心提示】近期,两则因行车小矛盾引发的打斗事件引起广泛关注。在道路上行驶,为何“小事化大”?身边的“路怒族”为何越来越多?如何冷静、理性地控制行车时的情绪呢?
路遇“不平”“怒”由心生
路怒症是指机动车驾驶人员有攻击性或愤怒的行为。路怒症常见的症状包括:开车骂人成常态;驾车情绪容易失控,一点堵车或碰擦就有动手冲动;喜欢跟人“顶牛”,故意拦挡别人进入自己车道;开车时和不开车时脾气、情绪像两个人;前面车辆稍慢就不停鸣喇叭或打闪灯;危险驾驶,包括突然刹车或加速,跟车过近等。
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咨询科副主任心理师王彦玲表示,司机长时间处在汽车中,在狭小空间中容易感到压迫感,产生焦躁或焦虑。路怒情绪源于驾驶中面临的各种压力,比如:交通拥堵、恶劣天气、车辆事故、其他司机的野蛮驾驶行为等。同时,赶时间、睡眠不足、家庭纠纷、心情低落等也可能是路怒症的诱因。此外,在公路上驾驶机动车,大多数驾驶者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沟通,双方多是通过猜测来判断对方行为背后的动机。如果将对方的行为猜测为故意的,那么也很容易引发冲突。
“新手”多磨练“老手”讲规则
其实,路怒症带来的危害不仅停留在驾驶室中,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路怒的状态下,容易形成易怒的思维方式,使其在生活中也比较烦躁、容易发怒,严重的还会产生情绪障碍、睡眠障碍,使自身免疫力下降。
王彦玲表示,客观地说,城市汽车保有量节节攀升,有限空间难以承载奔涌而至的汽车;“新手”上路,车技有待磨练;“老手”车技娴熟而规则意识有待加强;城市道路设计不尽合理,堵点太多而停车场地太少,都容易引发矛盾。
那些并没有造成交通事故的行车小矛盾,恰恰在细微处考验着每个人遵守公德、和谐相处的程度。其实,多一些理性认识和情绪控制,少一些意气之争和焦躁心理,“小事化了”并不难。“用理性主宰自己而不是任由情绪泛滥,是一个人修养和素质的体现。”王彦玲说。
自我调节舒缓情绪
目前,在驾驶人员素质与公共交通等外界因素无法有效改变的情况下,防止路怒症最切实的做法是做好自我调节。
尽量提早出门,让行车时间更充足,在适当情况下还可有意识放慢车速,让自己从容些。同时,要检查车况。城市交通比较拥堵时,开车前可以查询实时路况,降低对路况的预期。如果遇到身心状态不佳时,尽量不选择开车出行。
如果遇到堵车,可以播放轻松的音乐或者广播,调整心跳节奏,舒缓紧张情绪。感到路况压力时,打开窗户,调整呼吸节奏,放松紧绷的肌肉和神经,转移注意力。遇到危险驾驶的司机,设法远离他们,并尽量想象对方没有恶意,比如,“对方是个新手”,“他今天可能遇到急事了”。
此外,还要学会自我检查,若发现自己连续几周有严重的情绪失控、食欲不振、失眠、焦躁不安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平时也要通过一些轻松的活动排解和释放紧张情绪,比如爬山、打球、唱歌、跳舞、游泳等都十分有效。
(据《京华时报》报道)
新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