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友好医院

医学人文

专家风采

文字大小

医学界的钢铁战士——刘鹏

来源:健康大视野杂志 发布时间:2016-01-29 14:43:52

科里医生说,他是铁人,一年只有五天休假;医院同事说,他是全院手术量最多的医生之一;家人说,他是家里的“隐形人”,假日里也难得看见他;他自己说,想停下来,但面对患者的期待就没有机会让他停下来;知天命的年龄,他一年要做一千多台手术;他以全院公开选举最高票,当选医务处处长;他把自己的全部都奉献给了患者。


与刘鹏主任的采访,记者前后邀约了三次,在晚上九点以后,才接通了刘鹏主任的电话。因为除了自己出诊以外,只有这个时候,他才能离开手术室,拿出自己的手机,来看一天的未接电话和信息。我们的采访,也是临近晚上5点,医院快下班的时候开始的,因为要接受记者的采访,所以刘鹏主任才提前从手术室出来,不然,在手术室呆到晚上的8、9点钟是常事。带着记者来到办公室,马上就进入了接受采访的状态,可以看出,刘主任是个效率特别高的人。

《健康大视野》 :您一天的时间安排?

刘鹏:除了已安排好的门诊、手术等重要工作以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时间怎么安排,基本都是按照惯例根据病人的需要随时调整,作为一名心脏血管外科的医生,往往都是自己决定不了自己的作息时间,上下班时间没点、夜里急诊马上去手术都是很自然的事情,但这种情况我已经习惯了。

刘鹏主任每天早晨都要提前一个小时到达医院,他要先看望已经手术过的病人,做好并调整一天的工作日程。来到医院,紧张有序的工作就开始了——组织早交班、手术研讨例会后就要马上出诊、手术、在实验室做实验,几乎没有正点下班过。用刘主任自己的话说,手术最早也要到下午5、6点钟,有的时候要到夜里。自己的午饭和晚饭,基本都是在手术室里吃盒饭。刘主任没有休过年假,每年只给自己放五天假,就是回内蒙古老家看望70多岁的父母。

刘鹏:偶尔有一次我星期天在家,我自己就不知道该干什么,在电视机前晃来晃去的,我儿子就说:“爸爸今天怎么不出去了,你别老晃来晃去行不行。”家人甚至不习惯我突然有一天不工作,在家里出现的状态。

听主任聊到这里的时候,记者觉得很心酸,五十而知天命的年龄,患者眼中的救星,一个三甲医院的科室主任,居然没有自己的生活时间,把自己的时间全部给了病人和医院。主任说,自己生活能力很差劲,如果夫人不在家,家里没有电了,自己是不知道在哪里能买电的,甚至方便面和酱油放在哪儿都不知道。更别提其它生活中琐碎的事情,自己似乎全部精力都集中到看病、做手术上了。说到自己的夫人,除了感激和感谢以外,夫人也帮自己圆了一个梦。

刘鹏:我从小就崇拜军人,曾经报考过飞行员和军队院校都因父母的反对而中止,有军人情结。我和夫人是通过别人介绍认识的,她当时正在警察学院读书,穿着一身警服来,我从小就崇拜军人,因此一见面就特别喜欢。

如今,刘主任的儿子也考上了研究生,用主任的话说,儿子长这么大我在生活上就没管过他。夫人对于刘鹏管不管家里事,已经释然了,因为她知道,想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一定会割舍很多东西,这是刘鹏的选择,谁让他就是喜欢医生这个职业呢,如果想做好,就一定要全力以赴,做妻子的,就要多支持、多理解,这也是医生的家人必须额外要承担的责任。


留学经历 让自己视野大开

1984年,刘鹏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进入到了当时中国医疗条件最好的中日友好医院,来到这里刘鹏才知道,这里是中国当时少数能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医院之一,能分配到这里的学生,都是各个医学院里最优秀的学生。新来的毕业生,首先要强化日语的学习,必须要到各个科室轮转,培训专科技能,以便能尽快接触到临床学以致用,同时也是科室考查学生的专业技能、选择科室人才的一个机会。刘鹏首先就被分配到了心血管外科培训,到了第三个月的时候,心血管外科主任就对刘鹏说,你天生就是个干外科的好苗子,你胆大心细应变能力强又肯吃苦,很适合做心血管外科,你不用轮转了,直接留下吧。就这样,同期来的同学还在各个科室轮转,刘鹏已经定好了专业方向,专心于心血管外科的临床和研究。

刘鹏:因为这是中日友好医院,很多日本友人会来医院做学术交流指导,我们医院也派遣很多医生、护士到日本去留学,学习更为先进的医学知识和新的科研项目。因为大学里学的是英语,我当时对日语一窍不通,这样就没有机会与日本友人接触或更好地交流,如果把握不住这样的机会,就要落后于他人。所以我从零开始学日语,当时条件很艰苦,没有什么补习班,都是靠自学,听广播看电视学日语,听广播较容易,但上世纪八十年代要看电视太难了,我每天工作完了以后买一个馒头嚼,赶紧到车队报到,因为当时只有医院车队里面有电视机,我就跟师傅说我要几点到几点看电视学日语,师傅们对我很好也就忍痛割爱放弃热播的电视剧45分钟,至今我还和他们保持着友情。

经过将近5年的学习,刘鹏不仅熟练掌握了日语,而且还申请到了去日本研修的机会,对于这次机会,刘鹏觉得相当不容易,因此十分珍惜。正是因为自己的留学经历,让自己封闭的医学思维得到了井喷式的爆发。

刘鹏:自己知识面眼界视野一下开了,第一你没有知识,不懂外语,不与世界沟通、交流是绝对不行的。第二你没有学历,这个台阶不上去就很难再进步了。第三你没有一个世界交流的平台,就学不到更先进的医术,达不到国际水平。半年的研修结束后,别人都回来了,我就跟我的导师说,我不想就这么空

手而归,我想攻读您的博士研究生,他问我为什么要读研究生?我说目前国内医疗条件有限,和日本还有很大差距,现在回去也只能做一些普通工作,如果让我学成回国,通过努力,也许就能把中国医疗事业在某些方面加以推进。他说你想学什么,我说想学人工心脏,看到心衰的病人没救了很难受,我要能帮上他们。我导师是搞人工心脏的,他听我说的诚恳就收我为学生,开始了4年漫长的留学生涯。

在当时,日本导师不是很容易能够认可中国学生,经过半年的接触,他发现这个聪明、好学的小伙子身上,有一股韧劲和钻劲,让他了解了刘鹏是真正好学和想钻研医术的人。

刘鹏:那时候留学生在国外,不是打工挣钱,就是走马观花看看就走了,我却是天天跟导师一起认真地学习,并且日本有一个精神,你要能加入这个组里边,我什么事情都找你,吃饭、喝酒、做实验都找你,你加入不进这个组什么事都不找你,他们在认可过程当中对人的要求很高,融入他们是特别难的事情。

得到了导师的认可,导师也不遗余力地把自己的项目和课题交给了刘鹏进行研究,刘鹏也像一块海绵,让自己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掌握世界一流的医疗技术。导师们认真、严谨甚至有些苛刻的处事原则对刘鹏影响至深。

刘鹏:他们工作的认真程度,至今我都不会忘记,对我影响很深。比如说,1000ml 盐水里边要加一支肾上腺素,有一次我拿一个500ml 盐水瓶子在里面加了半支肾上腺素。导师说绝对不行,你这样配是不符合操作常规的,严谨到没有一点灵活性。日本人从来不走捷径,规矩摆在这就这样做,你认为日本人很死板,但人家就成功了,现在我到哪里做事,包括我们在科里做科研,只要定下规矩就要严格执行。虽然你的投机取巧可能会取得一点短短的、一时的好成绩,但是不鼓励这种做法。


医学无边界 小手术解决大麻烦

1994年,我国血管外科的发展还很滞后,治疗的病例、临床经验尤其匮乏。刘鹏博士毕业回国后,创造一切机会,从基础做起,积极开创我国血管外科领域的诊疗工作。 2001 年10 月,有位日本学者到北京演示微创,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手术方法,辗转数家医疗单位,无人问津。刘鹏听到消息后,主动拜访专家,诚恳邀请其到中日友好医院进行手术演示。由于患者少,他动员自己的亲属、朋友接受治疗,手术后治疗效果非常好,既美观又恢复得快,病人都很满意。可是,技术学会了,病人从哪里来找呢?怎么能让患者了解呢?

刘鹏:借助医院的宣传开展工作,我当时在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做了两期节目,效果很好。在那时候一说有微创手术,患者当天来、当天做、当天走,和以前做完手术需要躺一周相比,实在是太受患者欢迎了。节目播出后,病人即从全国各地涌来,预约都排到了一年以后!当时觉得静脉曲张的病人特别多,我就带头在全国开展微创静脉曲张手术的推广及普及教育工作,我和助手们天天做静脉曲张的手术,长时间连续在手术台站立手术,后来有个阶段,我们一做静脉曲张手术就恶心想吐。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把这项工作做到了全国领先水平。

静脉曲张的微创手术,是一种非常精细的手术,每天二十几台的手术量,考验着刘鹏和他团队的医术和职业奉献精神。新疗法与传统的手术相比,创伤小、恢复快,而且美容效果好,全国各地患者慕名而来,也就是从这个时候,中日友好医院的心血管外科,静脉曲张微创治疗就诊量一跃排到了全国第一。到2014年,已治疗患者近万例。在治疗过程中,刘鹏发现有些患者的病情较重,单纯用激光治疗,效果不佳,容易复发,遂又将射频、小切口点式剥脱、透光旋切、硬化剂注射等不同的方式应用于临床进行个体化治疗。目前,中日友好医院已经成为“全国微创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培训基地,为各个省市培训基层专业医师370多人,将微创治疗静脉曲张的手术方法推广至全国各地。

刘鹏:一位美籍华人血管外科医生的爸爸在国内患了脑梗,就是因为没有提前发现颈动脉有斑块导致,当时老人家住在我们医院的神经内科,由于当时中国颈动脉手术落后,发现时已不能救治。这位美籍华人医生,在美国擅长做颈动脉手术,他对比美国颈动脉发展历史,认为中国若干年后,颈动脉手术量会大大增加,他就去找国内各大医院寻求合作,给他们讲课,希望能够帮助国内的同行提高这方面的技术水平,但当时各医院对此都不感兴趣也没有认识。当我院神经内科主任把这位美籍华人血管外科医生介绍给我并了解到他的意愿后,我就对此项手术技术产生了特别的兴趣,当即决定我要去美国学习这项技术。

刘鹏和这个老师说自己准备自费去美国学习这项技术,他的诚意打动了这位美籍华人医生,让他1998 年2月春节放假期间赴美,在当时月工资400元的情况下,老师不仅出了签证手续费,还资助了刘鹏去美国的路费,让刘鹏住在自己家里,省些住宿的费用。学成后,刘鹏就回国大力开展颈动脉的手术工作。

刘鹏:其实脑梗塞的患者当中,有50%到60%的人是由于颈动脉有动脉硬化斑块所致,斑块脱落阻塞颅内血管造成的脑梗叫脑梗塞,基于这个发病机理,做个小手术把这个斑块取出来或放个支架把斑块扩开固定住就可以预防脑梗的发生。关键是如何通过检查诊断哪些人有这样的危险。先进的欧美国家此项技术已十分普及,由于诊断治疗及时,所以患脑梗的人特别少。

只要是手术都存在风险,更何况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手术又是个预防性手术,所以刚开展这项手术时,病人不是特别理解和支持,万一手术有并发症,手术后还是有脑梗发生,谁来负责?很多医生都不敢做,没有必要去担负这个责任。可是,刘鹏觉得这是一个对患者非常重要且有意义的手术,所以他没有放弃,带领他的团队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才有了今天的治疗成果。


刘鹏:我跟病人沟通好,也讲清这个道理,开始的时候一个一个讲,为什么要他做,我现在做了几千例的颈动脉手术,没有一个患者出现脑梗,成功率达到了100%,同时因为手术造成脑梗或严重并发症的患者,一例都没有,从中也挽救了很多颈动脉完全堵塞的病人,抢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进行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手术,要求血管阻断的时间短,这就需要加快血管吻合的速度,同时要求较高的吻合质量。且手术后的管理也十分重要,血压太高容易脑出血,血压太低又会出现脑梗或诱发冠心病发作,因此,团队经常24小时床旁守候,十分辛苦。随着技术的熟练掌握,手术时间也从2 小时缩短为1 小时,现在只用40分钟就能完成。而且在开展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手术的同时,颈动脉支架手术也在刘鹏的团队里面开展起来了。为提高支架技术,刘鹏于2010年再次赴美国学习颈动脉支架技术,这是一个微创手术,现在就诊量占到了刘鹏门诊量四分之一左右,发展也日渐成熟,而就在这个时候,爱思考的刘鹏又发现了新的问题。

刘鹏:我是一名心脏、血管外科医生,专门做心脏和血管的手术,在门诊的患者中,有很多患者一查颈动脉有问题的,心脏也是有问题的,所以又有一个新的课题出现,很多患者颈动脉和心脏都有问题,也都需要手术,这种复杂情况原来只能是颈动脉和心脏手术分别解决,可是这样做手术风险会增高,因为在做心脏手术的时候术中可能就发生脑梗塞了,反过来如你先做颈动脉手术,术中又可能心梗了,而国外解决这一难题的做法是这两个手术同时做,而且技术很成熟了。

哪些病人先做颈动脉后做心脏手术,哪些病人先做心脏后做颈动脉手术,哪些病人可以同时做,国外的研究标准分得很清楚,而这两项技术都是刘鹏的专业,所以,刘鹏大胆在国内尝试,把颈内动脉内膜剥脱和心脏手术一起合并来做,取得了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刘鹏: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后,我们立即申请了科技部国际合作研究课题,与美国、德国同行共同研究同期开展两项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目前这一研究已进入结题阶段,且这一成果会对国内同行有很大的帮助并会缩短与国际上的差距。

从静脉曲张的微创治疗、到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或支架又到心脏冠状动脉搭桥或支架,刘鹏一个人都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多种手术技术。而这时候,刘鹏又在复杂患者的手术上有了新的提高。

刘鹏:现在我的手术患者可以一次麻醉,同期做多个手术,以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同期冠状动脉搭桥或心脏冠脉支架为最常见,有时候是三种手术同时做,效果非常好,不仅让患者少受手术之苦,同时还节约了大量的医疗支出费用。


生死考验 我是共产党员

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大家还记忆犹新,中日友好医院心脏血管外科主任刘鹏临危受命,到重症监护病房(ICU)当主任,里面收治的都是非典的重病患者。刘鹏主任谈到这个经历,仿佛如昨天的事情,惊心动魄而又历历在目。

刘鹏:临危受命,我必须去,因为我是党员,而且去就要做好这件事情。我虽然不是呼吸科医生,但是里面需要一个指挥的人,去稳定人心,给我们的同仁加油,早日找到攻关的方法,把那些非典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我义无反顾地担起了ICU 重症病区主任的重担。

ICU 重症病区患者多且都是病情危重的病人,传染几率高、工作量大,在这样危险的条件下,他每天坚持工作时间长达16个小时;他把危险留给自己,长时间工作在污染区,帮助其他医生接收患者、帮助护士整理药品,做患者的思想工作。连续4周工作要倒班休息,他却放弃了,连续坚持在病区工作近3个月,直到最后一名患者康复出院。

“刘主任真是一个好医生 !”这是每一个接触过他的患者和医护人员,发自内心的由衷评价。 在此期间,刘鹏积极开展国家科委的“一氧化氮治疗重症SARS”课题研究,获得重大突破。之后,他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个人”光荣称号。

刘鹏:国家培养自己这么多年,自己又是一名共产党员,当国家真正需要你的时候,你一定要上去,并且要把事情做好,干得漂亮!这是自己应尽的义务。

刘鹏的门诊患者,大都是外地患者,往往是患者拎着行李来看病,为了让外地的患者尽快治好病,节省点费用,刘鹏常年忘我地工作。平均每天三到四台大手术,节假日几乎没有休息过,尽自己最大努力做手术,满足患者需求。医生是人,也会生病,长期的劳累,使他患上了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以及严重的下肢静脉曲张,曾在为患者手术时,自己出现心绞痛发作。就连自己作为患者刚做完静脉曲张手术,休息不到半小时,就又上了手术台,同事们都叫他“刘铁人”。可是,有谁知道,有多少次发高烧,他都是自己悄悄输液;有多少次长时间的手术,他都累倒在手术床旁,甚至把眼皮摔破做了缝合手术。不论是在刻苦钻研临床业务,还是在对救死扶伤医疗上;不论是对同事的无私帮助,还是对初级医师的技术传授上,刘鹏始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职业医生积极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


转换跑道 为大家服务

2014年,经全院无记名投票,刘鹏以最高票当选中日友好医院医务处处长。医务处是协调医患关系、科室之间以及全院涉及医疗工作的总枢纽,这个位置需要具备协调、沟通、统筹等多方面的管理能力。无记名投票反映出全院同仁对刘鹏为人、医术以及领导能力的认可。这种行政身份对于刘鹏来说不陌生,而是全院同仁对于刘鹏的这种信任,让刘鹏有了更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刘鹏:首先我做了很多年的科主任,行政管理经验也不陌生,我在1998年曾经做过三年的医务处处长、院长助理。这些经历,对我现在的工作还是有些经验可以借鉴,医务处的工作不好干,协调院内方方面面和医疗有关的事宜任务繁多,我现在养成了新的习惯,想到什么立刻记下来,然后会一件件地落实。我每晚睡觉之前必须想一遍今天的事情和明天的计划安排,想一遍之后如果中间醒了,特别是有什么好的想法,马上记下来,然后抓紧研讨、落实。我一个人再努力每天也只能治疗几个病人,如果我能管好全院的医疗工作,几百名医生共同努力那将是多么好的事。

手术过后的所有空闲时间,刘鹏都用于思考和处理医院的行政工作,有好的想法和思路,不管何时何地随时记录下来,抓紧时间思考、研究、执行。用他自己的话说,就算我在梦里,脑子都停不下来。因为自己是一名医者,要治病救人;因为自己是一名党员,要把国家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因为自己是一名管理者,要平衡医患关系做好各项管理工作。就是这样的责任感和医者的使命感,让步入知天命年龄的刘鹏没有办法停下来,看看身边的风景;没有办法等一下,分点时间给家人;没有办法抽出时间,拥有自己的个人生活。因为,他在努力、他在医界不断前行。而他身上的白大褂,让他感受着医者独有的幸福

感和快乐。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中日医院眼科主任王志军:让患者看得见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