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 >>
- >>
我院疼痛科主任樊碧发教授在《中老年保健杂志》发表文章:带状疱疹后遗痛别担心,打个针就好啦
并不简单的“简单”治疗
疼痛科的治疗技术之皮内注射治疗
李大妈3个月前出去旅游的时候,不小心感冒了,再加上旅途劳累,就在途中罹患了左侧胸部的带状疱疹,虽然也及时地服用了抗病毒药物,但还是遗留了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虽然通过口服药物治疗获得了一定的缓解,可李大妈的左侧胸部还是有明显的触诱发痛,走路都要小心翼翼,衣服碰上皮肤就会疼痛难忍。旅游回来后不久,李大妈一家人去了医院疼痛科门诊进行咨询。专家建议李大妈做一个简单的治疗——皮内注射治疗。
有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的李大妈对于皮内注射充满疑惑。
什么是皮内注射?它能治疗什么疼痛疾病呢?什么样的患者不能接受这样的治疗?有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可以做这个治疗吗?
听到李大妈的各种疑问,门诊医生给她看了一张图
这是一张多种皮肤注射技术的示意图,可以看出,皮内注射(Intradermal Injection,ID)的深度是最表浅的,需要将药物注射到表皮和真皮层之间,不能进入皮下组织。
在疼痛医学没有蓬勃发展之前,皮内注射主要用于以下三个方面:
①为了预防药物过敏而进行的药物试验,如青霉素皮试;
②外科手术局部麻醉之前的准备工作,如普鲁卡因皮试;
③疫苗接种,如针对结核病的卡介苗。
所以,大家印象中都是护士或预防保健科大夫来进行皮内注射的操作。
然而,
近30年来,随着我国疼痛医学的不断发展,皮内注射技术在疼痛诊疗领域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科研人员已经通过动物试验发现,通过皮内注射药物可到达脊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及节后神经元等感觉神经通路。对于人体而言,表皮和真皮之间含有丰富的躯体神经和交感神经感受器,药物可通过上行轴浆流通道从神经末梢运送到背根神经节及交感神经节细胞。因此,在皮内注射药物可减轻或消除相关感觉神经系统导致的免疫炎性反应。
另外,研究还发现皮内注射消炎镇痛药物以后,可以阻断皮肤伤害性感受器的异常活动,从而阻断末梢神经和皮肤痛觉感受器周围神经由病变区域向中枢的神经冲动传导,降低中枢兴奋性,同时改善受损神经血液循环,促进受损组织功能恢复。
科学家们认为,皮内注射技术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可能与此机理有关。虽然目前对皮内注射技术治疗疼痛的原理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但这项技术已经在疼痛医学的临床实践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同疼痛科其他技术相比,皮内注射技术需要的设备很简单,一位医生就可以独立操作,相比较其他治疗措施,简单、便捷是它的突出特点。
皮内注射技术目前在疼痛科主要用于皮肤完整的疼痛性疾病,比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痛、术后切口瘢痕疼痛、外周神经炎、放射性皮炎相关疼痛、蚊虫叮咬后引发的强烈痛痒等。一些少见的疼痛疾病,例如红斑肢痛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残肢痛、部分癌性疼痛等,也可以尝试应用皮内注射技术。
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一样,皮内注射技术也是有相关禁忌证的,如皮肤破损、皮肤感染、血友病、凝血功能不佳、精神状态不稳定或不能配合治疗者。而李大妈的房室传导阻滞不是皮内注射的禁忌证。
听到这里,李大妈又问了一个问题:我以前就“晕针”,能接受皮内注射治疗吗?医生告诉李大妈,所谓的“晕针”,主要是指在针刺过程中病人突然发生头晕、目眩、心慌、恶心,甚至晕厥的现象。原因一般是由于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这些情况多见于接受针灸治疗的患者。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的时候,也有少数患者会出现这种情况,那多是自主神经过度兴奋所致。而皮内注射治疗使用的器械就是容量为1ml的注射器(下图),
其针头的标号是27G或29G(G前面的数字越大,针头的直径就越小,27G就是平常打胰岛素针头的尺寸)。以几乎平行皮肤的角度进针,就是在进针的当时会有非常轻微的类似“过电”的感觉,随着药物的推入,这种感觉就会马上消失,之后表皮和真皮之间的感觉神经就被镇痛药物阻滞而不再传导疼痛信号。所以说,有“晕针”病史的患者,还是可以接受皮内注射治疗。
当然,有一些患者的“晕针”已经形成条件反射,见到针头就会出现症状,那就不适宜接受皮内注射治疗了。
如果要接受皮内注射治疗,我需要做什么准备吗?一个疗程是多长时间呢?李大妈还是有些疑问。
中日医院的医生说:“由于消毒不需要使用含碘的消毒剂,所以皮肤对碘酒过敏的患者可以放心接受治疗。治疗中,在皮肤表面会形成多个隆起,上面会有变大的毛孔,就像橘子皮一样,这是正常现象,一般会持续5~30分钟。一般针头留下的针孔是不会出血的,但如果进针深度稍微深一些进入真皮层,那可能会有极少量的渗血,但一般轻压数分钟后就没有问题了。治疗结束后1个小时,患者就可以去洗澡了。一个疗程需要10~15次治疗,每周治疗2~5次,两个疗程之间可以间隔2周左右。这个治疗在疼痛科门诊即可进行,一般不需要住院治疗。”听到这些详细的说明,李大妈一直悬着的心总算落地了。她和医生商量好,就从今天开始进行这个“简单”的治疗。
专家简历
樊碧发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全国疼痛诊疗研究中心主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客座教授,清华大学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疼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卫生产业企业协会社会办医分会会长、北京市疼痛治疗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主任、《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常务副主编等。先后发表论文100余篇,主(参)编专业书籍9部。
主攻方向:应用神经调制技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癌痛,慢性疼痛的微创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