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 >>
- >>
呼吸界:行业动态 | 13例航空医疗救援患者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空中转运成功关键是强强联合、无缝隙接
空中紧急医疗救助的便捷性,有助于在三级医疗机构之间有序转诊疑难危急重症患者,可以解决因交通、地形等影响救治的困难。中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四部与五部主任、中日医院ECMO中心詹庆元教授谈到危重症患者空中转运经验时总结,关键就是强强联合,无缝连接。
中国红十字会、999及120急救中心均开通「空中生命线」
在我国,空中转运系统建立较晚,尚不完备,但已经因其高速及超强的机动性,多次在地震、雪灾、群体烧伤等突发事件的伤员撤离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使众多伤员得到了及时的救治而得以挽救生命。目前,中国红十字会、999及120急救中心均开通了「空中生命线」,配备了专业的转运团队,建立了多元化的转运体系(救护车、直升机、固定翼医疗飞机等),对于突发事件伤员及危重症患者的空中转运已具备了非常丰富的转运经验。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日医院王辰院长指出,在地面转运上阻塞问题是阻碍医疗救助的关键问题,因此航空转运工作的推进特别重要。但航空医疗救援在中国还是一个相对新生的事物,还处于起步阶段,中日医院很荣幸在相对早期参与到航空医疗救援的建设之中,中日医院基本的设施条件达到了相对比较规范的水平,而这为开展正规的航空医疗救援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据悉,自中日医院与999首次开展航空医疗救援以来,旨在建立覆盖以北京为中心的方圆600公里范围,尤其以京津冀地区为核心的紧急医疗救援转运网络。从2016年11月起,截止目前,中日医院已顺利收治和转运13例航空医疗救援患者,患者主要来自赤峰、张家口、邯郸等地。
空中急救转运系统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中日医院携手999急救中心举办的「航空医疗救援学术研讨会」上,詹庆元教授介绍了国际上空中急救转运情况。据介绍,空中急救转运系统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初被应用于战场伤员的转运。法国数据显示,为战场伤员提供空中转运使可伤员死亡率由60%降低至10%以下。空中急救转运在此后逐渐扩展至民用。
在美国,空中急救转运系统现已成为其完整创伤急救系统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1969年在马里兰州建立了第一个非军队的空中急救站,1991年估计全美共有225个空中急救站,其中175个附属于医院,其余或为独立的院前急救站,或附属于警察消防系统。空中急救站主要使用直升飞机,也有配备小型固定翼飞机的,飞机数量多为2架。空中急救转运的主要优点是缩短重危伤病员的院前转运时间,提高转运过程的平稳性。
英国的空中急救转运系统同样较为成熟。英国的空中救援飞机不仅要承担紧急医疗服务功能,还要负责专科治疗中心之间的病人转运,或参与人道主义救援。
事实上,全球发达国家均已经形成完备的空中急救转运体系,建立空中急救转运系统是各国发展急救事业的共同趋势,是完善国家急救系统的重要一环,也是提升危重症医学水平的必然要求。
强强联合、无缝隙接是成功经验
詹庆元教授重点总结了呼吸危重症患者空中转运经验,指出其关键就是强强联合,无缝隙接。从中日医院和999的合作来看,首先是999的危重症转运团队在硬件、团队、经验、合作等方面,可以很好地完成危重症患者的转运。其次,医院要建立完善的急危重症救治体系,如可完成多发伤救治的急诊体系,包括MICU、SICU、CCU在内的ICU体系。各职能部门要高度协调。这也得力于中日医院在呼吸危重症救治国内领先:一是脏器监测技术体系方面,如呼吸力学、FRC、食道压、PICCO;二是脏器功能支持体系,包括呼吸支持体系(如HFNC、NPPV、IPPV、ECMO),以及CRRT、血浆置换、胆红素吸附、血浆置换等。
而且,医院的高水平的综合救治能力也起到很大作用。詹庆元教授介绍了他们通过空中转运收治的两个重症病例情况,成功的救治和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高也很大关系。其中一位患者是30多岁男性,怀疑是重症肺炎,白细胞高,在当地医院上了呼吸机,为呼吸重症,同时还有肥胖问题,患者处于浅昏迷状态。入院诊断考虑是否是重症肺炎导致ARDS,后来询问患者有六个月病史,而且影像学也不支持是ARDS。因此怀疑是二尖瓣硬化并反流,颠覆了当地的诊断,治疗也完全不同了。在呼吸四部(MICU)完成主要诊断后,对患者给予呼吸支持,包括机械通气和ECMO,控制肺部感染与心衰、呼衰;后转入呼吸二部的普通病房,控制肺部感染与心衰,完善术前检查。患者后来经外科刘鹏教授手术治愈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