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医院普外一部举办胃肠道间质瘤多学科(MDT)学术讨论会
2018年2月8日下午,中日医院普通外科一部在第三会议室举办了胃肠道间质瘤(GIST)多学科(MDT)学术讨论会。会议由普外一部副主任周雷主持。病理科罗杰副主任医师,放射诊断科主任谢晟主任医师、孙宏亮副主任医师,消化科副主任杜时雨主任医师、李靖涛副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谭煌英主任医师,以及普通外科王文跃主任医师、杨志英主任医师、王岩主任医师、谭海东副主任医师、介建政副主任医师、宋新副主任医师、唐弢副主任医师、孟凡强副主任医师等专家共30余人参会讨论。
病理科罗杰副主任医师首先报告了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特点及诊断。她介绍了胃肠道间质瘤的组织起源,并从病理学角度分析了间质瘤的生物学行为,以及病理科在诊断间质瘤中常用的一些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强调了根据病理结果判断间质瘤术后复发转移风险的可行性。
病理科罗杰副主任医师介绍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特点及诊断
消化科李靖涛副主任医师介绍了胃肠道间质瘤的内镜诊断及治疗新进展,分享了自己在临床中的一些实际病例。她谈到,随着内镜技术的进步,一些小的间质瘤可以通过胃肠镜直接切除。并非所有间质瘤都行外科手术,应根据病情选择对患者最有利的治疗方案。
消化科李靖涛副主任医师介绍胃肠道间质瘤的内镜诊断及治疗
普外一部周雷主任医师详细解读了我国胃肠道间质瘤的专家共识,进一步明确了间质瘤的诊治规范。周主任介绍了腹腔镜在间质瘤手术当中应用的一些原则,以及术后如何进行辅助的靶向治疗;强调了在术中如果出现肿瘤破裂,患者出现复发转移的风险会显著升高,应当适当延长术后辅助用药的时间。
普外一部周雷主任医师解读我国胃肠道间质瘤的专家共识
普外一部张国超医师介绍了在临床工作中实际诊治的一例复发胃间质瘤病例。与会专家对该病例进行了积极讨论,对诊治过程给予了肯定,并对接下来的治疗方案进行了探讨,共同制定了针对该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
讨论过程中,普通外科主任兼普外三部主任杨志英主任医师就如何定义新辅助治疗、辅助治疗、转化治疗等概念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与会专家进行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估计年发病率约为10-20/100万,多发于中老年患者。该疾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胃肠道出血是最常见症状。手术切除是传统治疗的首选方法,部分患者术后需服用伊马替尼预防复发转移。随着内外科技术的发展,也有一些新的术式出现。
多学科诊疗模式(简称MDT)是指多个学科的专家组成工作组,针对某一疾病,通过定期会诊的形式,多个学科取长补短,制定出针对每一位患者的最适合的诊疗方案,继而有相关学科单独或多学科联合执行该治疗方案。
本次会议规范了我院诊断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流程,同时提高了多学科综合治疗该疾病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了各科室合作交流,对于推广和发展我院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学科协作具有重要意义。
(普外一部 周雷、张国超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