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 >>
- >>
健康报:疑似套管针残留 如何鉴别 (2018年3月13日)
□中日医院介入超声医学科副主任 于明安
一天下班后,我接到A医院的会诊电话,邀请我会诊一个疑难病例。晚7时,A医院妇产科的医护人员用轮椅推着一位精神状态很差的女士,来到介入超声医学科。她一进科室就红了眼睛,对我说:“大夫,您可得帮我看清楚了,他们到底有没有把导管留在我的血管里。现在我的血管堵了,还有血栓。我听人说血栓可能会造成肺栓塞,随时有生命危险。我上有老下有小,孩子还在上学,我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家里可怎么办。”说着就掉下眼泪来。
术后“导管”留在血管里?
12月5日,患者李女士(化名)在A医院妇产科行腹腔镜下囊肿切除术。术前静脉通路建立在右侧肘静脉,患者无不适主诉,术中麻醉诱导通畅,术毕安返病房。
次日上午,李女士自感手臂胀痛,告知主管医生。术后当日及次日输液治疗。7日,患者出院。9日~11日,妇产科、超声诊断科、血管外科会诊,综合判断可能发生静脉炎,给予外敷治疗和药物溶栓治疗。
13日,李女士上臂仍肿痛。出于对A医院诊断结果不放心,又来到附近的B医院做血管超声检查。B医院超声诊断结果:右肱静脉中远段可见强回声导管,肱静脉中远段至末端血栓完全阻塞;右桡静脉、尺静脉起始段血栓部分阻塞,远段血流通畅。
静脉血管中可见导管!难道是手术时的套管针断裂后残留在血管里了?B医院的诊断让李女士和家人非常惊恐,立刻告诉A医院。
A医院对这一事件高度重视,紧急请回患者,启动应急预案,再次发起多学科会诊,并表示就算B医院的诊断有误,也一定给患者手臂疼痛明确说法。手术室联系套管针厂家及时到场。厂家出示了套管针为“一次成型”及“针身可显影”的说明。
为了进一步排除风险,完善治疗方案,A医院推荐李女士来到我科进行检查。
可疑“导管”究竟是什么
我用探头查看李女士右上臂肿痛处:超声可见贵要静脉局部管壁增厚;静脉管腔变窄,内有血栓样回声;血管内膜层显示成两条线状结构,类似“异物”。但是可见内膜层延续的静脉瓣结构,类似“铅笔头”表现。该征象可与静脉留置针柱状管状物不同,因此可以排除所谓“导管”。静脉周围脂肪层略增厚,回声增高,呈炎性反应。结合患处曾有输液后皮肤线状发红表现,考虑为静脉炎并局部血栓形成。
我告诉李女士:“第一,我可以肯定地告诉您,您手臂肿痛的地方没有套管针残留物。第二,静脉炎基础上局部血栓很少脱落,即使脱落,一般不会引起危及生命的肺栓塞;您的主管大夫会针对您的静脉炎进行消炎和溶栓治疗,在帮您解除疼痛。第三,A医院的专家已经在竭尽全力为您排除风险,请您相信医生,配合治疗,不要害怕。”或许我的表述给了李女士信心。从科室离开的时候,她的背影显得轻松了很多。
为了彻底排除风险,当天,患者在A医院进行进一步相关检查,均未发现导管存在。李女士和家人终于放心了,遵医嘱进行溶栓治疗。患者观察5天后再次复查。检查结果显示,贵要静脉管壁水肿程度减轻,周围炎性反应变轻,无其他不适。
如何避免误诊误判
血栓性静脉炎简称静脉炎,是一种静脉壁内膜的炎症反应,是一种进行性的并发症。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很多,如创伤、手术、妊娠、分娩、心脏病、恶性肿瘤、药物及长期局部压力不均等,其病理变化特点为静脉壁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及血液高凝状态等导致深部静脉血栓形成。静脉炎发生时,静脉血管壁损害,管腔变窄,血流减慢,形成血栓,甚至可导致整条浅静脉壁的炎症反应,累及静脉周围组织,局部表现有肿胀和压痛的索条柱,触诊可能有异物感。
李女士的病例告诉我们,了解静脉解剖结构及其病理改变影像,是医生做出正确诊断的基础。一般来说,贵要静脉血管在二维超声图像下,无论正常状态还是病理状态下,都能看到静脉瓣膜,瓣膜纤细、双瓣型对称,类似一个楔形的铅笔头结构。有丰富经验的医生,应结合临床询问患者接受了何种治疗,用了哪些药物,而不应仅根据患者口述就草率得出结论。
临床极少见套管针断裂并残留于病人血管中的病例。但我们要对此类问题足够重视。使用套管针时,一定按照操作规范使用。选择血管时,尽量选择粗直的血管。告知患者扎针后不要剧烈活动,以免软管部分打折或断裂。一旦发生意外,也一定第一时间稳定患者情绪,积极处置。
新闻链接:疑似套管针残留 如何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