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早期诊断、干预、个体化治疗的系统研”项目推荐2018年度华夏医学科技奖的公示
我单位完成的下列项目拟申报推荐2018年度华夏医学科技奖,特进行公示。公示期: 2018年3月14 日至2018 年 3月 24 日,公示期内如对公示内容有异议,请您向 科研处反映。
联系人及联系电话:李琳 5442 lvll1880@126.com
附:公示内容
项目名称: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早期诊断、干预、个体化治疗的系统研究与临床应用
完成单位:中日友好医院
完成人:1-孙 伟、2-李子荣、3-高福强、4-史振才、5-张念非、6-王佰亮、7-程立明、8-刘朝晖、9-岳德波、10-时利军、11-王卫国、12-郭万首、13-马金辉、14-刘立华、15-张庆宇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于骨外科学领域。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ONFH)是由于局部血运障碍引起骨细胞坏死、骨小梁断裂,进而发生股骨头塌陷,最终导致髋关节功能障碍的一种病理改变。我国累计需要治疗的股骨头坏死患者在800~1000万之间,每年新发病例约20~30万,其中激素应用已成为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主要病因,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尤其是在2003年SARS疫情暴发时,大量患者在使用激素后集中出现了股骨头坏死并发症。由于发病机制复杂、病情进展隐匿、致残率高,多数患者在晚期需要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该病曾经被称为“不死的癌症”,一直是国际上研究的热点,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质量,还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项部委级科学研究基金等的资助下,本项目历时16年对该病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①通过对551例SARS后康复患者实施骨坏死并发症普查、早期集中治疗和10余年长期系统随访,在国内首次报道了该病发生率,揭示了激素性骨坏死在人体骨组织中的分布规律,阐明了该病和激素使用剂量、疗程和用药途径之间的因果关系及MRI(核磁共振)对该病的重要诊断价值,并筛选出了高危人群6项凝血及纤溶异常生化指标,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预防、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了依据。②将计算机技术及股骨头坏死MRI影像相结合,建立了一种无创的计算坏死灶面积(体积)和预测股骨头塌陷的方法,研究发现当坏死灶体积大于30%时股骨头将会塌陷,这对于股骨头尚且完整的I、II期患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选择最佳治疗方案。③提出股骨头坏死中日友好分型,以此为指导,在既往治疗方案基础上,依据股骨头病灶大小、位置和塌陷与否,不同病变时期股骨头有限性修复、破坏性修复和重建性修复特点,以及患者年龄、职业和需求等因人因病制定科学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保存自身关节的成功率提高到了87%。④采用联合注射马血清和激素的方法诱导出了典型的股骨头坏死家兔模型,改进了动物模型建造方法,为开展其他相关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⑤引入和推广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新技术,显著加速了患者早期康复速度,增加了假体系统稳定性,延长了假体使用寿命。
整项成果获实用新型专利5项,获得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中华级96篇,SCI论文73篇,论文总计被引用2000余次。项目多次举办国际和国内骨坏死研讨会,开展14届国家继续教育项目,相关成果和技术在国内32家医院推广应用。
科研处
2018年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