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我家的“流感”故事
前言:本文很长,有近两万字,因为是真实经历并有感而发,我只写了两天就完成了初稿,之后又对其中的文字和记忆错误的地方进行了订正。因为文中涉及我自己家的很多真人真事,一度犹豫要不要发出来,最终还是决定和大家分享。因为我妈病愈后,我就成了祥林嫂,到处和人倾诉我那一向身体健康的妈妈突然生病的事,这件事确实对我包括我们全家都记忆深刻,也是去年最重要的家庭事件。这次把事情的全过程展示给大家,算是一个为了忘却的纪念。希望大家就当做一个故事,不要对号入座。我们全家都是普通人,也只想平凡幸福的生活下去。
我家的“流感”故事
前一阵,一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在微信朋友圈刷屏了,我不仅自己从头到尾看了好几遍,还把它转发给家人朋友,特别是我妈妈。因为这篇文章对于我和妈妈有着特殊的涵义,就在去年夏天我们一家经历了和文中家庭极其相似的经历,同样发生在北京,同样是身体一直健康的老人突然生病,同样从发烧到肺炎、从门诊到ICU,甚至连最终救治的医院也相同,只是我妈妈在辗转两家医院,历经6个科室整整一个月的治疗后,最终转危为安病愈出院了。但如今写下这些文字绝不是炫耀或是博眼球,我相信只有经历过才明白其中的艰辛和酸涩,就像那句话说的:天知道,这一个月我们经历了什么!
看《流感》时一直心有戚戚焉,却始终没有动笔的欲望,一方面怕被人说拾人牙慧,另一方面也是不想再回忆那些痛苦的经历。是我妈妈几次对我说,你为什么不像《流感》那样不记录下我们的故事?而我在妈妈病愈出院后,更加懂得了珍惜,也因此成为一个更加孝顺的女儿。为了达成妈妈的心愿,有了这次回顾和总结。事实上,文章完稿妈妈作为第一个读者看过以后,长久地默默不语,有时候太过真实,反而是一种唐突和冒犯……回到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一是记录下我们家庭的这件大事,留个念想;更为重要的是经历其中很多关于看病的经验、教训和心得体会想同大家分享,这也是把文章发布在医疗科普公众号的来由。
缘起:一通爸爸的来电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2017年8月7日星期一,单位刚刚开启暑期轮休,一部分同事开始休假,我们处室就我一个人在岗。吃午饭时接到了一通电话,是我爸爸打来的。这种情况不常见,因为我爸听力不太好性格也比较严肃,平常都是我妈和我联系居多,所以我爸打电话还是在这个时间打来,肯定有事!的确,我爸在电话里声音异常紧张,“你妈高烧到医院急诊输液了,你看看怎么办,这次得靠你了。”老两口一直性格独立,什么事都自己解决,虽然同在北京,但他们退休后一直住在原工作单位所在的郊区,既没和我们同住,生活上也基本不用我们帮忙。这次我爸说出这话,肯定情况不妙。
原来,我妈从上周五开始发烧,一直没当回事,以为多出出汗扛一扛就能过去,结果越烧越高一度到了39.7、8℃。她实在难受的不行,才在我爸的坚持下,去了家附近的某区医院挂急诊。要知道,老两口是走路去的,虽然不是很远,也有两三站地的距离。在急诊挂上号查完血,医生给了两个选择:1.住院2.先输液然后回家观察。不出所料,他们选择了第二种方案。第一次输完液后症状有改善,老两口又走路回家了。
我爸给我打电话是在第一次输完液回家后。我妈在卧室休息,他在客厅坐立不安总觉得不放心,于是给我打了这通电话。至今想来,不得不说“姜还是老的辣”——我爸的电话打得非常及时,他的预感非常准确。
我听完爸爸的叙述,在心里盘算了一下:某区医院离我们比较远,车程一个小时以上,医疗条件一般,还是到市内看病更稳妥方便。这时候在这件事情的走向中出现了一个亮点——我爱人是一名医生!作为一个医生家属平时只能为家庭付出的更多,但关键时刻身为医生家属的优势凸显:由专业人士坐镇心里更有底,看病也更便利。和我爱人商量的结果是:让住得离我爸妈更近的表弟直接把他们送到我爱人所在的医院,由我爱人提前安排好就诊事宜,我直接从单位去医院汇合。这个计划省时省力,肯定是最佳方案。“然鹅”,我爸和我妈商量后,此计划被我妈拒绝了、拒绝了、拒绝了……我妈认为,自己输完液感觉好点了,而且医生还给开了一次液要下午输,她想输完液看看情况再说。于是,我们就这样“轻而易举”地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
教训1:感觉不舒服,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就诊。想当然的自我诊断或是网上搜索看病都是不靠谱的,要不觉得自己没事,要不就是陷入病入膏肓的恐慌,没有一点帮助,还会贻误病情,很多血淋淋的事例都告诉我们——付出的可能是生命的代价。(相关内容请参阅《网上搜索看病靠谱吗?别开玩笑啦!》)
第二通电话
当天下午上班后,我在单位心神不宁。果不其然, 4点多接到了我爸的第二通电话。这里要解释一下,我为什么没有第一时间回家看妈妈,一是单位处室只有我一个人值班确实不好离开,更主要的原因是我们都大意了,我妈一直身体很好,这么多年既没住过院,也没有任何基础性疾病,而且就在上个月单位刚刚体检完,一切正常。
回过头来再说这次电话,果然出事了!在我爸妈又一次步行去医院的路上,我妈直接晕倒在了路边,我爸急得团团转,想把我妈拉起来,几次尝试都失败了。这里要衷心感谢旁边小商店的店主和很多过路人,那个店主赶紧拿来纸箱子给我妈垫在了身下,一对路过的青年男女帮忙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很快救护车到达现场,把我妈送到了其实已经近在咫尺的某区医院急诊室。
水
接到第二通电话,我赶紧联系爱人,一起开车往某区医院赶。很万幸那天我爱人既没急诊又没手术,可以和我一起赶过去。这时候有一个医生在身边毕竟心里要踏实很多。正值晚高峰,近两个小时后我们才赶到医院。急诊在单独的一栋楼,留观室就在一层。找到留观室,我爱人先去和当班医生交流,我直接去看我妈。才几天不见,她的样子真把我吓了一跳:人瘦了一圈,脸色惨白,更严重的是一直在不由自主的打哆嗦。我妈意识还很清醒,但突然听力衰退,正常讲话听不清,只能冲她大声嚷嚷。
当时已经是晚上6点多,全家人都还没吃饭。安定下来后,我想着先去给爸妈买点饭。这时我妈很委屈地说:一下午我爸都渴着她,不给她水喝。我爸也很委屈:他去打水时,水太烫手一抖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碎玻璃碴还把手指划破了。我看着我妈这么羸弱地躺在病床上,看着我爸攥着手指无助地站在一边,突然觉得很心酸:不知不觉间,在我心目中曾经叱咤风云、无所不能的爸妈,已经老了……
第一次病危通知
我在附近买了粥和小菜,给我妈重新买了杯子,大家胡乱吃了点东西,开始商量下一步的安排。我妈的意见还是要输完液就回家,我爸也同意。我爱人悄悄把我拉到一边,也是一脸严肃,“妈不能出院,今晚就在急诊继续输液留观,明天一早转到我们医院。”我有点诧异,“这么严重吗?”“刚刚医生给我看了检查结果,高烧、肺炎、电解质严重紊乱,已经下了病危通知书!”
我呆住了。
北京盛夏那个寒冷的夜啊!
回到爸妈面前,我尽量显得平静,告诉他们“还有很多液没输完,估计得输到下半夜了,那么晚回家也没意义了。”爸妈接受了我的安排:由我留下陪床,老爸回家休息,我爱人回去照顾孩子,联系转院,明天一早我开我爸的车一起到爱人的医院住院。
我爸和爱人走后,我坐在床边陪伴妈妈。输着液,她的状态看起来还行,有时闭目养神,有时能睡一会,不过看得出还是很不舒服,也还一直在打颤。
那是北京的盛夏,我只穿了一条棉布的连衣裙,可急诊室里真冷啊,空调开的也就24、5度,自动售货机里的水都是冰镇的,我喝完就更冷了。我用双手抱住腿,蜷在椅子上,盯着输液瓶,一分钟一分钟熬着时间。有时困了就打个盹,但总会很快被冻醒。坚持到凌晨4点多,我妈睡得安稳些,我偷偷跑到急诊楼的外面,真暖和啊!我沿着墙根绕到我妈病房的窗户外,踮着脚向里面张望,窗台太高什么也看不见。我不放心,赶紧再跑回病房去看看妈妈。就这样进进出出,终于到了6点,我妈的液输完了,终于可以离开了。
一个花絮
正文之外,穿插一个花絮,就发生在我在急诊陪床的那晚。晚上九点多,我妈隔壁床送来一个女病人,四肢消瘦、脸色蜡黄,一看就是久病的样子,来的时候已经没有知觉了,旁边跟着很多亲人。医生紧急抢救,输上氧气和液体后,那个病人血压和心率好转了一些。我坐在旁边,听医生和家属交代,情况很严重估计撑不过今晚,医院也不是救治这类病的专科医院,建议转院。病人的母亲一直在哭,几个叔叔婶婶不停地安慰,一个同辈的嫂子一看就是迫于义务来的,很不耐烦又不敢表示出来,装作用心的跑进跑出。面对医生的建议,他们全家沉默半晌,又到外面商量了很久,似乎是做了决定。这中间又打电话给其他亲友来医院看望病人——其实就是来做最后的告别。
最终在半夜2点左右,全家下定决心签字,请医生拔管。拔管后没几分钟,一片哭声响起,一个生命消逝了……这家人很讲老理儿,全家忙忙碌碌地给死者换衣服,似乎有一套规定的程序,要先擦洗,还要叫着死者的名字,穿寿衣的顺序也很讲究,最后又是在一片哭声中穿戴整齐的死者被推走了。
一家人在病房外开始商量怎么乘车、去哪吃饭,这边护工手脚麻利地给空出来的病床消毒、换上新床单被罩,一切又恢复了正常,一片人间烟火的景象。很快隔壁床又来了一个发烧输液的年轻姑娘,一边输液一边玩手机。如果她知道身下的这张床上一个生命刚刚逝去,不知会做何感想?
而我妈在整个过程中一直迷迷糊糊,当那个病人最终被推出去时,她睁了一下眼,问我:“那个病人好啦?”我冲她笑笑,回答道:“是的,好了。”
失踪的汽车
早上6点,我给我爸打电话,让他收拾好东西,开车到医院准备出发,再晚路上要堵车了。我爸答应着说,马上就走。我这边很顺利地给我妈结完余下的费用,办好了各项手续。那个主诊医生还很负责地提醒我去办了一张复诊证,方便以后复印病历。
等都忙完了,估摸着我爸也该到了,却左等左不来右等右不来。怕他开着车我也不敢打电话,正焦急着,我爸终于到了。他告诉我,“胡同里有辆车把路堵死了,好半天才一点点蹭过来,就是车停的有点远。”我让我妈先在床上等着,我带齐所有东西,跟我爸去开车。
走出医院,我爸带着我在周围的胡同里转啊转啊,却怎么也找不到停车的位置了。我急得一个劲地问他,就这么大地儿,你到底把车停哪了?我爸也着急,嗫嚅着说,“我记得就在这儿,就这儿啊。”我想发脾气,可看着曾经高大的爸爸,在前面蹒跚地走着,背已经驼得很厉害,脚步也有点踉跄,眼圈却不知不觉地红了……
我们围着医院转了整整一圈,终于找到了“失踪”的汽车,开到医院门口接了妈妈。按爸爸的话说,是因为天色太暗,他从车里一出来就转向了。我望望一片大亮的天空,想着这是他生活了近50年的地方,竟然转向了?话到嘴边,什么也没说。
教训2:虽然是老生常谈,我还是要说,有时间“常回家看看”。那个我们眼里无所不能、为我们遮风挡雨的父母,不经意间就老了。算算这辈子还能和父母一块过几个春节、吃几次团圆饭……所以,请珍惜和父母相处的每一天每一分钟,不管多忙,多陪陪他们吧!可能一转身,就再也来不及……
堵车和停车
我们出发得早,三环一路畅通。我们一家三口在车上随意地聊着天,气氛不像昨晚那么紧张,甚至还有一点轻松。我不禁心有愧疚:每次回家都行色匆匆,爸妈总在忙忙碌碌地给我们做饭、陪孩子玩,我已经很久很久没陪父母好好聊聊天了。
一路顺利,7:40左右到达医院附近,却堵车了。离医院只有一百多米,院门口却堵得水泄不通。妈妈为了抽血化验早上没吃过东西,这会儿状态有点不好了,头晕、打颤,又开始发烧。爱人急着交班,也一个劲儿地打电话问我,到哪了?到哪了?我这边堵得一动不动,人行横道上,一个停车员刚挪开几个隔离墩,我一看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开了上去。停车员一脸诧异,我摇下车窗,“车里有重病人,麻烦就停一会!”停车员一脸冷漠,“来这儿的都是病人,一小时20,先交半天的!”我忍住气,把钱递给他。(我妈病愈出院前夕,医院的立体停车楼启用了,院门口堵车、停车难的问题大大缓解,愿今后到医院看病的患者不再经历我的遭遇。)
(停车楼启用的时候,我去医院照顾妈妈正赶上,随手拍了这张照片)
车是停下了,可离医院还有一段距离,怎么过去啊?这时我爱人推着轮椅出现了,我看他从来没有这么顺眼过!让我妈坐上轮椅,我们走进了我妈生病以来的第二家医院。
我要回家
这天的检查和治疗都很顺利。入院后量了体温、查了血、测了心电图,发现烧已经退了,心电图稍有异常,肝功异常,转氨酶到了100多。医生马上给开了消炎和保肝的药,白天基本都在输液。我在下午抽空回了趟家,收拾了点东西,最主要的是换了身保暖又方便活动的运动服。
到了晚上,液基本输完了,我妈的状态也有了明显好转。这时老人家强烈要求:回家!话说我妈这辈子一直对医院心怀恐惧,加之睡眠不好,病房里病人加陪护十来个人,对她来说简直是要命。我妈态度坚决,晚上一定要回家休息,明早再来医院。她给出的理由是,这一晚上睡不好觉,病没治好,反而新添一堆病。
各种劝说均告无效,我看她状态也确实不错,于是给她偷偷换了衣服,在违反医院规定的情况下,我妈回家了。——此后的经历证明,这绝对是个错误的决定!在这里,我要主动承认错误,并诚挚地向医院和医护人员道歉!
教训3:住院治疗期间,不要有任何侥幸心理。作为病人除非天大的事要请假,否则还是老老实实待在病房,千万不能自行离开。违反规定不说,这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啊!
又是走路去医院
一夜无话,早上起来我妈表示休息的很好,也勉强吃了点东西,我和爱人开车带她一起去医院。北京停车难啊,医院把院内车位都留给了病人,医生的私家车只能停在院外马路边,要知道医院有着几千员工,每天早上找车位就像打架。我们绕了好远,在医院北边一公里开外的地方停下了车。去到医院只能走,抄近道的方法是穿过一片公园。我妈表示走路没问题,我们又都大意了,觉得我妈一直身体很好,平时走路带风,现在已经好转,走过去应该没什么问题。于是我和爱人一边一个搀着我妈上坡下坎,还过了座小桥,从侧门绕进了医院。——这天下午发生的紧急情况证明,这又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教训4:千万不要用正常人的标准去看待病人,无论之前身体多么健康,病人就是病人,选择最安全保险的交通方式,肯定没错。说句真心话,我们国家的救护车方便快捷,和欧美比起来价格实在低廉。关键时刻120急救电话一定要牢记。
突发心梗、呼吸衰竭
这天上午还是输液。看我妈状态平稳,我爱人在医院,又请了病房的“大护”(一个护工同时看护病房几个病人)照顾我妈,于是我这个“工作狂”回了单位。中午吃完饭,我从单位赶去医院看妈妈。因为她牙不好,还特地在路上给她买个几个松软的玉米饼。
到病房后,护工就告诉我,我妈从11点多开始说不舒服,饭也没吃几口,下午的检查够呛能做。我一听就有点着急,下午要做胸部CT,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如果检查做不了,会影响之后一系列治疗。我妈躺在病床上,看起来没有早上精神好,我问她想不想吃玉米饼,她摇了摇头。我鼓励她,必须好好吃饭,病才能好,多少吃几口,下午争取把检查做了。我妈点点头,半坐起来开始努力往嘴里塞饼。她几乎把一整个儿饼都塞进嘴里,用仅存的几颗牙努力地嚼着,脸色发白。我有点害怕,让她把饼吐出来,我妈就像没听见一样,继续努力地嚼,努力地往下咽,脸色越发难看。一边的护工看情况不对,赶紧跑去叫护士。
这时,我妈明显开始喘不上气来,脸色越发难看。紧急赶过来的护士马上判断情况不好,立即给我妈输上氧,开始测血压,并把她嘴里的东西掏了出来。嘴里的东西一掏出来,我妈就开始呛咳,咳得停不下来,随着她的咳嗽,嘴角涌出了粉红色的气泡痰。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呼吸衰竭的典型症状。
几个护士忙碌的进进出出,又叫来了当班医生。医生拍打着她的小腿找血管抽血,我也是后来才知道那是要抽血气。我站在病房门口看着这一切手足无措,就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样突然想起给我爱人打电话。当天我爱人正在手术,他趁着手术间隙穿着手术衣就跑了过来,和现场的医生护士商量了几句,决定立刻把我妈转到呼吸ICU。
上监测、充氧气袋、移床,我像做梦一样跟着医生护士后面跑,来到了ICU。这里的医生护士应对紧急情况更加熟练,换床、脱衣服、上心电监护、戴氧气罩、扎动脉…很快我妈就躺在了生病以来第二家医院第三个科室的病床上,身上插满了管子。
在ICU我深切地感受到什么叫做时间就是生命,护士拿着抽的血一路小跑去做化验,心电图机、移动B超机几分钟之内都推到病床边开始给我妈做检查,ICU的医生像打机关枪一样向我询问病史:什么原因入院,是否高血压、糖尿病,做过什么手术、有无药物过敏……很快检查结果出来了:急性心衰、二氧化碳潴留、呼吸衰竭、重症肺炎。
科普1:急性心力衰竭是指急性发作或加重的左心功能异常所致的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并可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以左心衰竭最为常见。急性心衰常危及生命,必须紧急抢救。
粉红色泡沫痰通常见于左心衰竭和急性肺水肿。左心衰竭可引起肺淤血。左心衰竭时,左心腔内压力升高,阻碍肺静脉回流。肺淤血使肺体积增大,呈暗红色,切面流出泡沫状红色血性液体。肺淤血的患者临床表现为气促、缺氧、发绀,咳嗽时咳出大量浆液性粉红色泡沫痰液。
二氧化碳潴留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呼吸功能障碍,导致缺氧,使得二氧化碳增加、堆积、潴留,影响细胞正常代谢和气体交换,从而导致二氧化碳潴留,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包括呼吸困难,精神错乱,狂躁,昏迷,抽搐等精神神经症状,肺动脉高压, 心衰、外周体表静脉充盈,皮肤红润,湿暖多汗等血液循环系统症状,蛋白尿、上消化道出血等消化和泌尿系统症状。
中毒?!
我傻呆呆地站在病床边,看着我妈脸上带着氧气面罩、胸前贴满了电极片、手指上夹着测血氧的夹子,胳膊上和脚面上同时输着液,脑子里一片空白,完全想不明白一向身体健康的妈妈,怎么就在短短几天内成了这个样子。
这时我爱人下手术也赶了过来,ICU的医生拿着厚厚一摞检查单把他叫到一边。一会儿,就听我爱人提高了声音说:“绝对不会,完全不可能!”那个医生点点头离开了。
我爱人走过来告诉我,我妈心脏、肺、肝脏、肾脏四个大器官衰竭,又没有什么基础性疾病,这种情况太过异常,他们怀疑是不是有人给我妈下毒,建议去***医院化验一下血样……这真是一个黑色幽默,我全家一向感情融洽,我妈当了一辈子老师,和街坊邻居都相处愉快。下毒,怎么可能?
我突然想起来,在我妈生病前几个月有家**堂到社区义诊,一个据说是祖传世家的“名医”给我妈号脉,说她身体湿气重,脾胃不合、肝气郁结,可以吃一段时间中药调理。那家**堂号称专门帮老年人调理身体,给社区老年人义诊减免诊疗费只收药费,还有专车来社区接送这些老年人往返,第一次去还送鸡蛋、杯子等小礼品,再加上穿着白大褂的工作人员亲亲热热地喊着叔叔阿姨,不少老年人络绎不绝地去那里看病拿药买保健品。于是,我那一直坚信中医的妈妈也加入了这支队伍,开始每周风雨无阻地去**堂找所谓的“名医”号脉开药,每天早晚两次从不间断地喝中药,已经有小半年时间。她之前曾有所顾虑的和我们说起,那个医生说要以毒攻毒,给她用了很多蝎子蜈蚣一类的药。因为稍通医理,她还问过医生,蝎子蜈蚣有毒能不能这么吃,药方上甘草和海藻是“十八反”能不能一块用?那个“名医”总是轻描淡写地回答,没问题、没问题!她也就这么连续吃了半年中药,甚至在开始发烧的那个周末,都没去正规医院看病,而是发着烧又去**堂拿了一次药。作为一个受过教育,教了一辈子书的人民教师,这样的做法是让人好气还是好笑呢?
我把这些情况告知了医生,由于没有拿到中药药方和汤剂,对于我妈严重肝肾损伤是不是长期吃中药造成的,医生也不能给出明确结论,不过表示高度怀疑。
后来,医生岳母吃“野药”住进ICU的故事在医院广为流传,有一次我在医院电梯里碰到一个面熟的护士还向我打听此事,并诚挚的问候我妈她老人家,足见此事流传之广知晓率之高,也算是一堂科普教育吧。另外,对于那个“江湖郎中”是否有行医执照,我至今存疑。
教训5:首先,笔者对我国传统瑰宝中医药没有任何偏见,后文也会说到,我妈病后调理多亏了有经验的老中医和对症的中药。我妈这次不靠谱的看病和吃药经历,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只能说明身体不舒服一定要去正规医院找具有执业资格的医生进行检查和治疗,那些打着各种养生保健旗号的公司,那些甜言蜜语喊着叔叔阿姨的销售人员,盯紧的都只是老年人的钱包。另外,中药虽好,毕竟不是饭,不能长期吃,要知道老话说得好“是药三分毒”。
万念俱灰的早晨
ICU不能陪床,当天晚上我妈情况稳定下来后,医生护士就委婉地劝说我们离开了ICU。回家的一路上我都在问我爱人,我妈没事吧,我妈不会有事吧?我爱人的回答总是,已经平稳了,肯定没事。而我也就相信了。——事实证明,这次我又大意了。如果知道第二天我妈差点醒不过来,我死也不会离开ICU。
那一夜我睡得分外沉。已经连续几天神经紧张、吃不好睡不好,这回觉得老人住在ICU有医生护士24小时监护,有那么多仪器,用了那么多治疗,应该没问题,于是就放松下来。我是被ICU的电话惊醒的,一看手机刚5点过一点,爱人已经出发去医院了(一年到头都是这个点去医院,他的工作时间是从早上6点开始的~~~)。ICU的值班医生打来电话,说我妈情况不好,让家属赶紧过去。我一听就慌了,一面联系我爱人先去看看情况,一面手忙脚乱地穿衣服。因为心神不宁怕出事也没敢开车,而是径直跑到小区外面打车。每天这个点,都有好几辆出租车等在小区门口,今天大门外却空空如也,赶紧打开滴滴约车好几分钟也没人接单。我蹲在地上欲哭无泪,觉得似乎被全世界抛弃了,而故事里骑着白马救苦救难的英雄并没有出现,我乖乖的在路边等了十来分钟,终于坐上了一辆出租车。
早上交通状况尚可,40分钟后到达医院。我一路冲向病房楼,太早了非探视时间,门口保安不让进,我报出ICU的电话号码,在保安同情的目光下没等电梯直接跑上楼。按门铃进了ICU,磕磕绊绊地来到我妈病床前,看到她一动不动地躺在那儿,身边的心电监测仪不时发出鸣响。一个医生过来告诉我,我妈呼吸不好,血液里二氧化碳浓度很高,现在昏迷不醒,让我尽量叫叫她,鼓励她好好呼吸,实在不行只能插管上呼吸机了。
我趴在病床边,不停地叫着妈妈,让她好好吸气,快点好起来,家里没有她不行,我和爸爸没有她都不知道怎么生活,她还要看着两个外孙子外孙女长大成人呢……我妈毫无反应,有两次动了动眼皮,似乎嗯了一声。我叫得更用力,清晨的病房,一片安静的ICU,久久的回荡着我一声声的呼唤……
我就这么叫着妈妈有一个多小时,直到ICU的医生护士要交班了,让我去外面等。我站在连接ICU和外面大厅的走廊上不敢出去,怕一出去就进不来了。我在那儿给我爸打了个电话,告诉他我妈的情况,让他做好一切准备。我爸一辈子经历了无数大风大浪,在电话里还算平静。事后他和我说,放下电话,他一个人在小区里转了好几圈。我一直没问当时他想了什么……
我爱人在走廊找到我,我看到他忍了一早上的情绪终于爆发了,痛哭着说,“我妈会没吗?我还没孝顺她呢!”我爱人只是说,“还不一定,即使有事也不会这么快。”听了这话我更崩溃了。——话说医生都是这么安慰人的吗?
我爱人也很快赶回科里交班,我就这样在走廊上站到九点多,实在忍不住了,偷偷溜回ICU。出乎意料,我妈竟然醒了,护士正在给她喂水。看到我,护士说新接的开水太烫,你去买瓶矿泉水兑着喝。我这个惊喜呀,赶紧鼓励我妈几句,让她好好呼吸,就跑出去买水了。心里不禁有点小小地腹诽:醒了也不通知我一声,害我在外面一直提心吊胆。但是…算了,医生护士也忙,那么多病人需要照顾,我妈醒过来比什么都重要。
而在这天之后,直到我妈离开ICU,我每天都在ICU外面待到深夜才走,就怕我妈突然有事。还一直把手机音量调到最大,把ICU的电话设成星标,就怕错过来电。此后,真的又接到过一次ICU电话,我接起来语无伦次,其实是医生和我商量给我妈做心脏造影的时间,虚惊了一场。
经验1:求生意志对于病人很重要,在我妈治疗期间,不少医生护士都提醒过我们,要多鼓励病人,传递正能量,激发他们对生的欲望。亲人的看望、安慰,包括对康复后生活的描绘,提醒他们未完成的心愿或责任,都有帮助。人的大脑只开发了不到5%,现代科学对精神世界的探索还有很多未知领域,让我们始终坚信精神的力量,坚信奇迹一定会发生!
救命的白蛋白和营养液
我妈躺在ICU的病床上,连翻身都成了难以完成的任务。本来就偏瘦,几天里又瘦下去一大圈,在医院白被单的映衬下脸色蜡黄、容颜枯槁,手背上青筋凸起,瘦得就剩下一层皮。她的血红蛋白一度降到了7克,血清白蛋白只有19。
我妈胳膊上、脚背上都扎着针,几乎24小时都在输液,经常是白天的液还没输完,晚上的液又到了。而这些液体怎么配比也大有讲究,一方面要缓解心衰、控制肺部炎症、保肝、利尿,另一方面还得考虑肾脏能否承受这些药物毒性,我妈的主治医生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如同在一座危桥上走钢丝,稍有不慎就可能掉入水中,被淹没的则是我妈的生命。医生严密监测着我妈每天的出入量,随时调整治疗方案,我看到的则是一袋又一袋液体进入了她的体内。望着这些药物缓缓滴入,仿佛滴入的是生命的力量。在这些保命的液体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则是人血白蛋白和肠内营养混悬液(其实专业人士知道,真正救命的药物很多很多,可能我这个外行只是把这两种当救命稻草了)。
我妈血清白蛋白指标最低时只有19,已经到了要命的临界值。人血白蛋白不愧为“黄金救命药”,用药后我妈状态明显好转,不说起死回生也算得上转危为安。
再说肠内营养混悬液,ICU大部分不能自己进食的患者都是用鼻饲管直接把营养液兑蒸馏水注入胃里,2-3瓶就能保证一天的营养。我妈本可以自己吃饭,但因为牙口不好,不能咀嚼,一天3顿基本上都是喝粥。到ICU的第3天,查房时医生看到她正缓慢艰难地吃着粥泡馒头,建议她干脆每天喝一瓶营养液,营养丰富好吸收还不用咀嚼。于是我妈每天上下午各加一次营养液,她自我感觉喝了以后全身热乎乎的有饱腹感,估计和能量饮料的效果差不多。应该说营养液简单方便的给我妈提供了住院期间的基本营养,甚至出院时还请医生开了两箱带回家继续喝。
科普2:人血白蛋白从血浆中提取,被称为“黄金救命药”,主要用于肝硬化腹水、烧伤烫伤、失血过多休克、脑水肿、癌症病人放化疗的治疗等。通过输注不同浓度的人血白蛋白改善患者白蛋白状况并能收到速效之功。
肠内营养混悬液由水、麦芽糊精、酪蛋白、植物油、膳食纤维、矿物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人体必需的营养要素组成,通过口服或管饲喂养,主要用于有胃肠道或部分胃肠道功能,而不能或不愿进食足够数量常规食物,以满足机体营养需求的应进行肠内营养治疗的病人。
神奇的呼吸治疗
我自己住院吸过氧,我妈这次生病在不同科室吸过氧。比较之下,不得不说呼吸ICU的呼吸治疗真是太专业了。在ICU的前几天我妈用的是面罩式的无创呼吸机,这个机器可以根据病人的呼吸状况主动送气,能够精确调节氧气含量,还有雾化设备,据说每台要好几十万。同时,ICU有专门的呼吸治疗师随时监测病人的各项指标,根据每个病人的情况调节呼吸机。他们会定时查看病人,填写呼吸治疗记录单,指导病人配合呼吸机进行有效呼吸。对于呼吸方面的疾病,通过专业的呼吸治疗配合用药输液,治疗效果绝对是事半功倍。
就在进ICU的第3天,我妈的情况稳定下来,于是她又向医生和呼吸治疗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坚决不带呼吸面罩。她的理由是带上喘不过气来,可明明监测仪上她的各项数据都在明显好转,血氧浓度也很稳定。我妈却异常坚决,最后声泪俱下地告诉医生,我姥姥临终前就是带着呼吸面罩喘不上气来,一直想摘掉,被医生制止了。我妈一直认为我姥姥是憋死的。在我妈的强烈要求下,呼吸治疗师给她换成了鼻管式的呼吸机,也能同时雾化,但比起呼吸面罩肯定要跑点气,送氧量要低,不过我妈一带上就表示神清气爽、呼吸通畅。晚上睡觉前,负责任的呼吸治疗师又来劝说我妈改带面罩,说呼吸质量更高,哪怕带几个小时也好。我在一边鼓励加恐吓,我妈才委委屈屈地换了面罩。结果,没到一个小时,她就用手使劲儿拉扯面罩,说喘不过气来,治疗师只好又给她换了过来。此后,我妈就坚持用鼻管式的呼吸机,呼吸质量也一直不错,血氧含量能保持在96、7。
白衣天使
作为一个医生家属,我看到听到过太多医患纠纷,病人对医生的种种不满。然而,根据我妈这次重病入院的种种经历,我要说医护人员们不愧于白衣天使的称号!
我们走过的每个医院每个科室,医生护士无不认真负责,特别是在ICU,我亲眼见证了这里医护人员工作的勤劳与付出。ICU的护士都很年轻,每天三班倒,遇到大夜班一宿都合不了眼。她们的工作有严格的规程,什么时候抽血、什么时候输液、什么时候喂药,甚至一天给病人翻几次身、换几次床单被罩都有明确的时间表,流程一项也不能少。每次给病人翻身换床单都要几个护士一起干,遇到瘦一点的病人还好,对于体重较大的病人真得3、4个护士齐上阵又搬又抬。繁重的工作下,不少护士年纪轻轻身体就出了问题,一个瘦瘦的小护士一直绑着护腰,不时用手捶着腰侧,可遇到重活累活还是要一样干。ICU的病人不少神志不清,经常刚换好床单,铺好隔尿垫,病人就又拉了尿了,啥也别说,重新再来一遍。
(这张配图中的护士MM,并不是看护过我母亲的护士,但同样是白衣天使,同样有着美丽的眼睛)
医生的责任更加重大,他们几乎没有上班下班时间,经常一天到晚都在,随时查房,检查病人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在一个周六晚上8点多,我还看到ICU的主任医师在查房,她一个个检查病人的监测指标,认真地在本子上做着记录……
社会上形容医生护士脸难看话难听的情况,我也没遇到。虽然都是行色匆匆,但基本有问必答,还会主动为病人着想。我妈刚进ICU时,主管护士就提醒我给我妈买点隔尿垫,她说,医院里也有但卖得贵。可能有人会说,因为我是医生家属才受到特殊照顾。还真不是,我爱人为了避嫌,基本不公开出现,几乎没人知道我妈和他的关系。
还有一件事让我记忆深刻:一次下午探视时,我见到一个已经下班的小护士却没急着走,她把自己的一只耳机放到一个久病老人的耳朵里,两个人静静地一起听音乐。那个老人在ICU多年,儿子很少来探望, ICU的护士们都熟悉他,甚至把他当成了朋友。每次交班时,都有别的组的护士过来和他打招呼,问候一声。据说,刚来的时候老人幽默风趣,经常和护士聊天说笑,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身体越来越弱,话也越来越少,最后每天就只是沉默。每次下午探视时间,他总是很烦躁——我想他虽然不再说话,但心里是清楚的,一直希望能有亲人来探望。那个护士则用自己小小的方式温暖着他,温暖着一颗苍老孤独的灵魂。并没人要求她这么做~~~
我感到遗憾的是,这些善良的护士们工作时都带着帽子口罩,我至今不知道她们的真实面容,也没机会道一声谢,甚至以后走在路上碰到了也会擦肩而过。那么就让我在这里衷心地说一声:谢谢!向各位医治我母亲的医护人员,也向普天下所有默默奉献的医护人员们!
经验2:不要怀疑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他们都要经过少则7、8年多则十余年的专业学习和培训,才能取得专业资格给病人进行治疗或护理。信任医护人员、配合治疗、相互尊重,是构建良好医患关系的关键。
经验3: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想想父母含辛茹苦抚育我们长大的种种艰辛和付出,无论多忙多累一定要照顾好病床上的父母。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他们永远无条件的爱你呵护你,失去他们你就成了一个孤儿。
指 标
自从我妈生病住院,各种检查指标就成了全家人的生活核心。这些指标包括,心率、心电图、血压、血氧、血气、电解质、代谢物、血糖、血常规、肝功五项、肾功五项、心衰四项等等。哪项指标不正常了,全家都提心吊胆,哪项指标向好,全家就欢喜鼓舞。在ICU心率、血压、血氧24小时监测,血糖每天查5次,其他指标基本上是1-2天查一次。我曾经在探视时,整整两个小时盯着我妈心电检测仪上的数字看,血压低了、血氧低了、心率快了,心里就跟做过山车似地忽忽悠悠。还曾经想过,用我的意念把该升的指标升上去,该降的指标降下来。我爱人直说我走火入魔。不过总的来说,在ICU我妈的各项指标很快控制住了,状态也一天天见好。
当我妈意识清醒了,才发现每天一大早都要抽她好几管血,饭前饭后还要扎指血测血糖,于是老人家不干了,每次抽血前都跟护士抱怨,“我本来就贫血,再这么抽下去血都快抽干了。”护士遵医嘱行事,安慰她两句,该抽继续抽。从脚上动脉里抽血,我妈控制不了。再扎指血测血糖,她就攥着手不配合了。终于在她的一再坚持下,同时基于她之前血糖一直正常没有糖尿病史,医生把每天的血糖检测从5次减到了3次,在她离开ICU前,终于不查了。我妈取得了又一次胜利。
经验4:这次生病治疗,我妈在和医生的讨价还价中取得过好几次胜利,也没有影响治疗效果。我总结,在不违反医疗原则的前提下,关注病人的感受、尊重病人的选择,施行个性化治疗,能够获得病人更多的信任和配合,尤其是对那些固执的病人更有效。不过我没什么医学背景,这只是一家之言。针对这个问题,我和不少认识的医生讨论过,其中一部分人表示有保留的认可我的观点,也有不少人持否定态度。在此,欢迎更多医疗界人士留言发表观点,共同探讨。
冠脉造影
我妈肝功、肾功指标一致向好,渐渐接近正常值,但心衰指标却一直居高不下,有几天终于降下来一些,却很快反弹。我们全家和ICU的医生都很发愁,我妈的主诊医生每天下午推着心电图机给她做心电图,却一直在临界状态。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一旦“罢工”可能就意味着死亡。我妈心衰的症状不解除,则给治疗和下一步的康复埋下了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发。目前,她的心脏状况到底如何始终不得而知,医生也不敢怡然用药。最直接的方案是进行心脏冠脉造影,根据造影情况决定下一步治疗。但她当前身体赢弱,肾功又不好,能否经受住冠脉造影的打击不得而知,手术风险很大。做还是不做,成为摆在我们全家面前的一道难题。
我爱人意见明确,应该闯一下,但作为女婿,他只提供参考意见,主儿还得我们做。我爸无助地望着我,“我们老了,你来定吧。”我是独生子女,30多年间一直在爸妈的庇护下长大,不说一帆风顺,确实没经过什么大风大浪。如今,因为我妈的病,我却一下子长大了,成为了全家的顶梁柱和主心骨。望着躺在病床上的母亲,我别无选择——决定只能我做,后果也要我来承担:我妈手术平安自然是皆大欢喜,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我可能会后悔一辈子~ ~ ~
我又尝到了失眠的滋味。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最终我妈的冠脉造影安排在了8月24日周四上午。在这之前因为在呼吸ICU的治疗已经基本结束,我妈转到了心脏重症监护室CCU。这已经是我妈生病以来的第四个科室。
那天上午十点多,我妈被推进了心血管病中心。我在外面的长椅上坐立不安,每一次大门的开合都能让我惊跳起来,时间也过得格外漫长。感觉过了很久很久,一个护士走出来通知我,病人造影已经结束,正在恢复室观察,一会儿就能送回病房。接着做冠造的医生也出来了,他摘下口罩,表情显得很轻松,“老人家的心脏跳得很有力,几条大的血管都很通畅,估计比我的还通畅”。几句话,我仿佛从地狱到了天堂,更好地理解了什么叫做“喜出望外”。
做造影之前,一直认为是血管堵住了,已经做好放支架的准备。为了这个事,我还提前做了我妈好几天的思想工作。没想到结果这么好!我当时已经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也没能好好感谢给我妈做冠造的医生护士,在这里也一并表示真诚地感谢!话说,其实因为我妈病情危重,当天做冠造的时候,医生护士干脆麻利,用时很短,我妈也没有任何不适,后来取下手腕上的压力带只有一点点血痂。只是我心神不宁,才觉得时间格外漫长。
经验5:现在国家放开了全面两孩政策,如果不是特别困难,还是咬咬牙生个老二吧。就像网络上广为流传的一则笑话:等你老得不能动的时候,一个孩子会拿不定主意,如果是两个人就不一样了。他们可以商量!老大:把氧气管拔了吧?老二:行!这只是个笑话,但说明有两个孩子,至少有人能分担一份责任,这是件多么好的事啊!在父母病重时,没人帮助,甚至没有个商量的人,真的感觉特别悲哀。
科普3: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一种较为安全可靠的有创诊断方法,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被认为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利用血管造影机,通过特制定型的心导管经皮穿刺入下肢股动脉,沿降主动脉逆行至升主动脉根部,然后探寻左或右冠状动脉口插入,注入造影剂,使冠状动脉显影,这样就可清楚地将整个左或右冠状动脉的主干及其分支的血管腔显示出来,可以了解血管有无狭窄病灶存在,对病变部位、范围、严重程度、血管壁的情况等作出明确诊断,决定治疗方案(介入、手术或内科治疗),还可用来判断疗效。
离开ICU
因为冠脉造影是诊断心脏病的金标准,虽然心衰指标居高不下,医生也能肯定地判断我妈心脏没有大问题。既然我妈已经脱离生命危险,不再属于危重病人,所以即使我再三表示为了安全起见,让我妈在ICU再住两天,也被医生“无情”地拒绝了。
做完冠造的第二天,我妈转到了普通病房。按照病因学一元论观点,我妈既然心脏没事,那么高烧、心衰、呼吸衰竭等等,就还是因为重症肺炎引起的,所以应该转到呼吸科。当时呼吸科床位紧张,医生也不同意我妈再占用ICU的宝贵资源,所以我妈先到了心内科病房。
对于我厚着脸皮想赖在ICU,我爱人觉得我很丢医生家属的脸,而不能再住ICU,呼吸科也进不去,他也并没想去走后门找关系。我一度表示不满,后来想想算了,毕竟我妈已经基本稳定,而以理性著称的医生永远是按病人的轻重缓急来决定资源分配,哪怕这个病人是岳母。
护工——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的悲哀
从我妈生病至今,我已经请了近三周假,把年休假搭上不说,还让同事帮忙代办了许多工作。现在我妈稳定下来,再不上班就太过意不去了(此处应该有来自领导同事的鲜花掌声,捂脸捂脸)。前文提到过,我是独生子女,爸妈的年龄也大了,从我妈生病处理医院的各种事情只有我和爱人,我爱人作为一个姑爷,再加上医院工作本身很忙,所以陪床打饭喂药擦洗等等基本是我一个人在干。在这短短三周时间里,我瘦了十斤不止,之前一直摆脱不掉的肥肉不翼而飞,也算是照顾老妈一个让人惊喜的副作用。回单位时,很多同事都说我瘦得脱了相,几乎认不出来。
我必须回单位上班了,谁来照顾我妈就成了一个大问题。有人说,你爸呢?这次生病,我才发现爸妈都老了。我爸住在家里,天天想来看我妈,可一次坐车到医院后找不到病房楼,一次从医院回家天黑路不熟怎么也找不到小区大门。经过几次 “历险”,我们真不放心他来照顾我妈,也没能力照顾了。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我妈这次生病住院让我们家享受到了大力推进社会化服务的成果——护工。一住进心内科,就有人来询问我们需不需要请护工,非常方便。考虑到我妈的情况,我们请了专护,一天24小时专门照顾我妈。这个专护大姐人非常好,经验也丰富。在心内科的几天,把我妈照顾得非常好。我也终于了松一口气。
周一我妈要转科了,她很舍不得这个护工大姐,大姐也愿意跟她到呼吸科。但医院护工的管理规定是每个科的护工相对固定,不能出科。到了呼吸科一时找不到医院护工,没办法我们急于用人就请了私护(没在承保公司注册,自己单干的护工)。
人不能一直好运,这个所谓的私护又馋又懒,每天比我妈吃得多、睡得早,一有机会就溜出去闲逛,我几次去看我妈,都没看到她的人影。一气之下,我辞退了她,走的时候她还想向我多要一天工资,我把介绍人找来三头对案,她马上改了口风,小妹长小妹短叫得亲热。当那个护工说起离开这儿连住的地方都没有的时候,我确实动了一点恻隐之心,但面对病人特别是需要全天候照顾的重病人,来不得一点疏忽。
教训6:无论哪个行业都是一份付出一分收获,偷奸取巧最终只能害了自己。
好病友
医院呼吸科条件不错,因为都是传染病人,两个人一个房间,里面还带洗手间。我妈一直惧怕住院,却不得不在ICU和六人间大病房待了20多天,之前在心内科病房有同屋的病人整夜做透析需要亮着灯,她也就一宿没合眼。来到呼吸科病房,我妈表示条件实在是太好了!说句题外话,医院住的都是病人,而大部分病房条件简陋,病人在那么嘈杂的环境里怎么能很快康复呢?
在这个两人间病房,我妈还碰到了一位来自河北的好病友。病友四十来岁,性格爽朗、热心友善,和我妈很投脾气。两个人说起一些生活经历和饮食细节都很有共鸣,大有相见恨晚之感。这位病友是因为咳血由她爱人陪同来北京看病的,这位大哥也是个热心人。我们那个私护走后,两个人给了我妈和我极大帮助。大姐每天帮我妈打开水、打饭,大哥买了新鲜水果一个劲儿地塞给我妈吃。使用洗手间、开关窗户等生活细节有商有量,互相迁就,到了晚上两个神经敏感的人早早关灯睡下。因为这位好病友,我妈在医院住院的最后几天过得分外舒心。
我和那位病友夫妻互加了微信,逢年过节都会相互问候,至今保持着联系。他们还约我们全家夏天一块儿去玩,虽然没能成行,但我一直期待着。在这里也向这位好病友和病友家属大哥表示感谢,期待再次相聚。
经验6:相逢是缘,让我们多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家园!
民以食为天
我妈牙口一直不好,用打汁机吃流食很多年了,之前在家吃饭没什么问题,这次住院吃饭却成了一个大难题。住院期间解决吃饭问题无非以下几种方式:医院订餐、家属送餐、点外卖。对于我家的情况,却无一适用。医院订餐饭菜单调,口味有限;自家送餐既没人做也没人送;外卖倒是选择多多,我妈却一直坚定的认为,外面做的饭原料不安全、餐具不卫生、口味重油偏咸,很不健康。其实这些都是次要的,最大的麻烦是她老人家就没有几颗对齿的牙,这些饭菜光看却吃不下。
在ICU的日子多亏了医生推荐的营养液,让我妈在吃不下饭又吃不了饭的情况下,坚持了十几天保证了基本的营养供应。我妈因此笃信营养液的功效,之后无论到哪个科室住院,都要求主管医生继续给她开营养液。可营养液毕竟不是饭,面对主要使用方法是管饲喂养的浅黄粘稠液体,真佩服她老人家是怎么一口口喝下的。到了普通病房,医生建议还是要吃饭,“人是铁饭是钢”吃饱吃好才有力气战胜病魔。我们集思广益想了各种办法解决吃饭问题,我的惯常方法是外卖买来粥和软烂的饭菜,骗我妈自己做的;我爱人从食堂打来的包子也很受我妈欢迎;我爸会把各种蔬菜煮到一起,增加我妈摄入食物的种类。我妈只能吃流食,我就把家里的打汁机带到医院,每天厚着脸皮辗转医生、护士休息室借用电源和微波炉把食物打碎加热,我妈住在普通病房的十来天,我简直是背着锅碗瓢勺在医院里过起了日子。
(打碎的食物,所有味道都混合在一起,无论看起来还是吃起来,都让人没什么食欲)
在呼吸科病房条件改善了,我妈身体好转了,胆子也大了起来。我上班后,她让我中午不用天天跑过来,说有病友的帮忙,能搞定午饭。她的办法是病友帮她打好饭,她自己在房间用打汁机把食物打碎。这样一两天一直相安无事,直到有一次打碎食物的声音太大,把护士吸引了过来。护士严加制止了我妈的行为,我们也才知道,为了安全考虑,病房里是禁止使用小家电的。估计在病房里用打汁机,我妈也是独此一份了。对于我们违反规定的行为,再次表示歉意。
之前我妈一直坚持牙还是自己的好,没掉就坚决不能拔,即使已经严重松动,在医生眼里保留下来毫无意义。正是这次住院中吃饭的各种不方便,让我妈终于痛下决心,在病愈出院后,装了假牙,生活质量也随之显著提升。
教训7:我妈对待牙的态度,反映了不少老年人的观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只有原装的才是最好的”,还有些老年人觉得自己老了没必要花钱做治疗,或是不愿给子女添麻烦。我妈不肯拔牙,有些老年人不愿戴助听器,或是坐着轮椅也不肯置换人工关节等等。真诚奉劝这些老年人,有些老黄历、老观念该扔要扔,老年人同样要追求高品质的生活,还是听从医院医生的专业建议吧,现代医疗手段不断发展已经很科学成熟,一个简单的手术或治疗,就能极大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老年人也得与时俱进不是?
呼吸道镜
在ICU我妈就确诊了重症肺炎,她的肺一度状况非常恶化,咳血、肺全张。对于她无缘无故肺炎症状为什么会如此之重,医生很是费解。加之她的痰一直不多,每次咳痰出来收集化验都很艰难。医生一直想给她做个呼吸道镜,看看气管和肺里的情况,吸吸痰,也好收集到足够无污染的痰液做化验。不过鉴于她的身体状况,医生一直不敢动手。
转到呼吸科普通病房后,她的情况好转了很多,但肺部CT显示,还有一块肺部瘀斑消除不掉。医生又多次进行了问诊,了解她的居住环境,有没有养小动物和植物,发病前是否接触过什么病源。在我妈的回忆中有两个疑点,一是她发病前曾经接触过一个肺炎病人;二是发病前一个月,家里下水道反脏水,她又淘又擦折腾了好几天。这两个疑点都无法证实,只能一直存疑下去。
医生几次提出给我妈做呼吸道镜,以便下一部能够对症施治。我也提前做了她的思想工作,让她为了完全治愈,提升今后的生活质量,坚持一下,十几分钟就过去了。几经权衡,最终因为她的年龄、心脏问题和身体状况,医生还是放弃了。我妈没做成呼吸道镜,何种细菌或是病毒引起的高烧、导致的重症肺炎,并最终引发的一系列严重后果,至今仍是个谜,就姑且认为是某种“流感病毒”吧。
我妈住在ICU的时候,我偶然目睹了一次呼吸道镜,整个过程确实非常痛苦:那个伸进去管子的直径还是有一定宽度的,以防意外,病人的手脚都被束缚住了,也没法说话,她全程都在挣扎,手把床栏杆攥得紧紧的,脚也在不停往下蹬,做完之后咳喘了许久……效果确实明显,通过呼吸道镜给她吸出了大量的痰液,要知道很多肺里的痰是怎么咳也咳不出来的。
科普4:呼吸道镜是将细长的内镜经口或鼻置入患者的下呼吸道,直接观察气管、支气管、肺叶的病变,并通过活检采样进行细菌学、细胞学检查,能帮助发现早期病变,开展息肉摘除等体内外科手术,对于支气管、肺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术后检查等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我还是要看中医
到了8月底我妈的状态一天好过一天,各项指标都趋于正常,她个人的感受却不好了。今天说下腹涨,明天说胃疼,后天又便秘了…基本没一天好受的时候。医生帮她请了消化内科会诊,来了个文质彬彬的女医生,耐心听着她从10几岁吃不上饭,到20几岁经常加班饮食不规律,到30几岁生我时落下病根,到40岁后肠胃一直不好,到50多岁牙掉了吃饭只能考打汁,再到这次生病住院肠胃症状进一步加重…长达二十几分钟的病情叙述,又仔细看了她的化验单,做了手诊。最后,女医生态度和蔼地告诉我妈:老人家您应该是神经性肠胃炎,说白了就是想的太多总觉得肠胃不好,结果肠胃功能就真的出了问题。医生给她开了点益生菌一类的药,建议她出院后去看专科门诊。我妈听完医生的诊断,半晌默默无语,等医生走后,提出了最新要求:西医治疗、中医调理,我现在命保住了,身体调理还得看中医!
天大地大,病人的话最大!我爱人奉命给她老人家挂了中医专家号,我妈继续将信奉中医坚持到底。这次找的是本院有经验的老中医,医生在耐心听完我妈的病情自述后,提出了一个问题:您现在各项指标都明显好转,病情已经控制住了,找我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我妈楞了一下,估计在她的思想里,有病没病都可以吃点中药,她沉吟片刻:“我就想请您帮我调理一下肠胃。”
医生给我妈开了一个疗程的汤药,考虑到她的身体状态,用药很温和。我妈认认真真研究了药方后,表示医生有水平,很满意。医院提供代煎中药服务,一次一袋加热后可直接饮用,非常方便。说实话,我真佩服我妈她老人家,又苦又涩的中药,每次喝起来都面不改色。要不怎么说,正规医院靠谱呢!我妈喝了几天中药,肠胃的各种不适症状减轻了不少,精神状态也好多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说,中医中药是国粹,但要找好医生对症下药才能有满意疗效。
科普5:神经性肠胃炎是一种因神经持续紧张而引起的肠胃炎症,常表现为胃部灼热、胃痛、无食欲、腹痛、腹胀、肠鸣、腹泻和便秘等症状。此征胃肠道功能紊乱,并没有炎性病变,病因消除后会自行痊愈,但持续发病可导致慢性肠胃炎。
别了,澳大利亚
去年暑期,我们全家本来是预备到澳洲旅游的。我大姑姐的孩子正在澳洲读书即将毕业,我们准备一起去参加他的毕业典礼。我大姑姐一直在我家帮我照顾孩子,这也是这个暑期我能心无旁骛全身心照顾妈妈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此也要向我的大姑姐致谢!
我们很早就安排好了行程,订了特价机票和房间,还租了车。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就待出发。然而就在出发的前几周,我妈却意外地病倒了。于是澳洲之行能否成行,成了一个未知数,一直悬而未决。如今我妈的身体逐渐康复,澳洲之行的出发日期也已经近在咫尺。我爱人的观点是,我妈已经基本康复,我们现在出行没问题了。而我这一个月只顾着做一个好女儿,却忽略了自己也是个母亲,两个孩子几乎见不到妈妈,连我最关心的老大学习也撒手不管了。我也确实觉得内疚,但套句老话,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现阶段我爸妈肯定跟需要我。每当看到我妈虚弱的躺在病床上,看到我爸爸信赖的眼神,我就觉得有份沉甸甸的责任在肩。反复考虑,最终我还是决定留下来照顾爸妈,对于我自己的家庭,我的爱人、孩子,对不起只能委屈你们了。说实话,由我爱人单独带两个孩子出国又是十天的时间,我确实不放心,老大脾气倔强,老二又娇气爱哭,他还要租车开2000多公里,要知道澳洲是右舵驾驶,而这是他第一次开右舵车。不过我一直觉得我爱人是个超级奶爸,工作比我忙陪伴孩子的时间却比我长,我对他的生存能力和驾驶技术也很有信心。于是,他带着两个孩子独自出发了。到机场的时候,他还在给我打来电话,问我有没有改变主意,和他们一起出发。我狠狠心,还是拒绝了。这时他才办理了我的退票,因为是特价机票,最终只退回来600块钱。
事实证明,我爱人还是值得信任的,他不仅带着两个孩子玩得很开心,还带着他们平安归来。我也要对一直给予我支持的爱人,我可爱的儿女表示衷心的感谢,是你们的支持和理解,一直支撑着我,是我在无数个不眠之夜坚持下去的动力和勇气。
尾声:这是个医疗奇迹
9月5日,星期二,我妈病愈出院!这真是个喜庆的日子,从8月7日高烧急诊输液到今天已经有整整30天的时间,这期间我妈辗转两家医院6个科室,声称一辈子不住院的她老人家几乎把医院的各种病房住了一遍。好在这一切都过去了,我妈离开住院楼的时候,下意识地用手遮了遮明晃晃的阳光,她情不自禁地说了一句话:“出来真好啊!”
虽然出院了,我妈还是要按时服药,定期回医院复诊。值得欣慰的是,复诊检查时她的各项指标都基本恢复了正常。记得我陪她到心内科复诊,医生仔细看过她的病例,对比几次心电图和超声心动的结果,由衷地向我们说了一句话:“老人家,您这个年纪4个大器官同时衰竭,能恢复到今天的样子,这真是个医疗奇迹!”
后记:我在文中提到写这篇东西的目的是为了记录并分享一点经验教训和感悟。写到后来才发现竟成了一封感谢信。不过文中的每次感谢我都是发自内心。最后也让用感谢结尾吧,因篇幅和主题所限,给我宽容准假的领导,代我完成工作任务的同事,帮我送饭给我爸带路为我热饭打汁提供方便的爱人同事和弟子,我一并表示感谢,谢谢所有人的善良和无私助人,愿好人一生平安!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一篇: 国际权威骨科杂志同期刊载骨科一部骨坏死团队4项研究成果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