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 >>
- >>
中日医院内镜维修费大幅下降的背后
2018年5月28日,《健康报》第六版《院长论坛 》刊登了中日医院医工处的设备管理信息化实践文章《内镜维修维修费大幅下降的背后 》
问题
2016年,中日医院消化内镜实际维修费用达到92.5万元,远远高于维保合同的价格。怎么办?
2016年,中日友好医院消化内镜实际维修费用达到92.5万元,远远高于维保合同的价格。频繁维修,加之维修成本上涨,使得科室每天可用的内镜减少,直接影响患者的检查。据统计,医院每天平均开展胃镜检查88次、肠镜检查66次,保守估算,每年因内镜维修会影响患者检查1000人次左右,由此增加的预约时间影响了患者就医感受。
对策
利用信息化手段规范测漏管理项目!
在医院领导班子的大力支持下,2017年9月,医工处联合消化科和设备厂商共同启动了减少消化内镜严重故障专项研究——利用信息化手段规范测漏管理项目。
内镜故障分为A、B、C、D四个等级。A、B、C级故障需要到厂商总部去修,大约需要30天;D级是小修,在医院或北京就能完成,需要2天时间。
我们统计了4年的数据发现,消化内镜A级和C级故障占维修总次数的63.4%,占全部维修费用的98%,单次维修费用经常高达十几万元,而D级故障维修费用只占2%。
显然,应该重点关注并想方设法减少A级和C级故障。A级故障中,发生漏水浸液的占85.6%。4年共维修132件消化内镜,漏水故障占到73.5%。和北京某同等规模的三甲医院相比,我院A级和C级故障维修比例要高出12%,说明我们在使用管理上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规范测漏是解决漏水浸液唯一可行的办法,但由于患者多、科室工作强度大、测漏设备不足,测漏工作无法监管,测漏效果也就无法保证。于是,我们制订了信息化规范测漏方案,科室定时进行规范测漏,医工处提供信息化手段监管,厂家配合加强培训。
医院给科室增加了测漏设备,为每条内镜粘贴二维码,要求科室按照规范流程进行测漏。
第一次扫描内镜上的条码开始测漏;测漏30秒到1分钟,再扫描二维码,表示测漏结束;第三次扫码为故障报修,报修信息直接推送给护士长和维修工程师。
在科室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主机上安装了图像采集器,可以准确识别每条内镜的编号,使内镜使用信息和测漏信息准确对应,做到了使用后必须测漏;实现了智能排序测漏,每测一条,列表中消失一条,避免了漏测,并增加了语音提示功能,避免了重复测漏。每天测漏的情况直接推送到护士长手机上,便于科室管理。同时我们开发了内镜应用智能推荐系统,把安全故障风险从低到高排序,让科室合理使用风险低的内镜。
在主机上安装了图像采集器,可以准确识别每条内镜的编号,使内镜使用信息和测漏信息准确对
实现智能排序测漏,测漏完毕自动从屏幕中消除,避免重复测漏
增加将测漏监管信息向科室护士长和医工处责任工程师手机推送的功能
效果
在临床科室、医工处、厂家的合作下,基本实现了定时测漏和规范化管理。对比监管前后的数据可以看出,A级、B级故障大幅度下降,维修费用也大幅度下降。2018年1月~3月,发生维修费用6万元,一年算下来应该是24万元左右,年维修费用预计降低近70万元。
我们对每条内镜检查视频存储3个月,对发生严重故障的内镜,可以追溯到检查人员及操作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减少不当操作,避免因同一原因引起故障再次发生。系统还可统计每条内镜的使用次数和故障次数,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性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