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辰院士:戮力同心,让中国肺移植站到世界舞台中央
9月21日,中国肺移植联盟(Chinese Lung Transplant Alliance,CLTA )成立大会在历史古城西安举行。刚刚出访德法并参加ERS年会回国的肺移植联盟主席王辰院士不顾旅途劳累,赶到西安,作了重要讲话。现将王辰院士的讲话整理后分享给大家。
中国肺移植的发展,凝聚了太多人的感情和希冀
黄洁夫部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领导、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主席Lincoln C. Chen教授等有关人士,都对中国的器官移植,包括肺移植事业凝聚了感情,给予了一贯的支持。静瑜以超常的努力,坚持不懈地在全国推广肺移植,是中国肺移植进步的主要推动者。陈卫平院长开明,一直支持着静瑜的工作。
我们知道,中国的肺移植事业承载着太多终末期肺病患者和其家庭亲友的希望,必须勉力为之,务求将这一充满科技内容和人道精神的事业发展好。被国际上称为「中国器官移植之父」的黄洁夫部长对中国的肺移植寄予厚望,多次与我和静瑜讲,中国的肺移植目前已经具备跃居世界一流和前沿水平的潜质与能力,承载着使中国器官移植事业先进于国际的期望。今天,我们成立肺移植联盟就是为了整合各方力量,协同推进全国肺移植工作。
肺移植:只有规范地开展,才能健康地发展
肺移植(LT)在常见的实体脏器移植中技术复杂,难度大,甚至堪称「之最」。肺移植要发展,除需要综合发力外,首要问题是业界是否能够规范地开展肺移植,这是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对于LT这样一个高难技术,做好规范尤其不易,但也更加凸显规范的极端重要性。
要提高肺移植的规范性,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建立示范中心、培训中心,让业界有「样儿」可循,有「课」可上;(2)在OPO中加强对供肺保护的要求和作为,建立规范的呼吸支持和气道管理体系与能力;(3)及时制订指南和操作规范,使适应证、肺保护,手术、监护、管理各环节有章法、有规范可循;(4)凡开展肺移植的医院,应当注重多学科(胸外、呼吸与危重症、麻醉、康复、营养等)队伍、体系与能力建设,要努力达到一定的肺移植例数,以求真正磨合出程序,形成队伍和经验,不宜为显示「做过了」而仅行个别例数的「表演性」肺移植。切记,由于肺移植的特点,特别强调只有规范地开展,才能健康地发展。
要提高肺移植在医疗界的认识度,在社会上的知晓率
目前,对肺移植的知晓率低,认识上也存在着较大偏差。不但社会上不了解肺移植,既便在医学界,也对肺移植的指征等存在着认识偏差。首先,医疗界,特别是呼吸界应当知道终末期肺病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救命技术——肺移植,积极地介绍这些患者到规范掌握肺移植的医学中心进行评估,适宜者进入肺移植的「waiting list」,当病情发展至较严重阶段,在有适当供体时即进行肺移植。一个值得注意的误区是,医疗界和社会上经常有人以为,要到了濒死状态才来寻求肺移植。中日医院前50例肺移植中82%为严重度超过国际肺移植标准的患者,经过超乎寻常的努力才维护了高水平的成活率。实施肺移植有其最适宜时机,在这个时机,患者的移植前和后之生命获益最大。过早地行肺移植不宜,但若过晚实施肺移植,则成功率降低,而且患者很有可能等不到移植供体。呼吸界、医疗界在自己了解掌握肺移植指征后要积极地向社会上宣传介绍肺移植,使社会、患者和其亲友知晓肺移植这一救命手段,从而有机会寻求并获得新生。
「拉长受者名单」是当前亟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我国肺移植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等待肺移植者(受者)名单不够长,即拟接受肺移植者不够多。其原因并不是需要接受肺移植者少,而是知晓者少,患者、亲友、医疗界、全社会对肺移植不了解,使终末期肺病患者中能够寻求和把握这种再生机会者少。只有「拉长受者名单」,才能保证供体与受者有更充分的匹配机会,增加受者生命机会,减少供体器官浪费。
要特别关注尘肺人群。尘肺患者常很年轻,来日方长,有的20~30岁就发生了呼吸衰竭,而且进行性加重,生活、生命状况窘迫,最值得救助,其生命获益最大。需要注意的另一个问题是,尘肺患者都是些经济条件弱的人群,要关注他们的医保问题,应当考虑设专项职业性医保。
要下大气力改善对供肺的维护
因多种原因,我国医疗界对呼吸支持技术的应用水平较低,不规范地建立与使用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如此,容易造成供肺的损伤、感染,使相当一部分本可以使用的供肺不可用,或勉强应用后导致成功率的降低。国际上,要求像对待「Baby」一样精心尽力地呵护供肺。要想改善供肺的维护,涉及单位多、人多,需要整体提升对脑死亡供肺者的呼吸支持水平。这件事做起来不容易,但属必为之事,肺移植联盟应会同OPO有所作为。
研究工作决定着肺移植的长远发展
研究要早些做起来。过去这些年,如果说有所遗憾,亟需加强的,就是研究工作。能做肺移植的基本上都是高级别的学术型医院,这些医院应当担此重任。每一例肺移植都向我们展示着新的现象、新的规律、新的特点、新的问题,需要进行研究,发现、把握规律,发明、创造新的技术。肺移植由于有鲜活的整个病肺和供肺可供观察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至为难得的研究条件和机会,不可枉负。针对我国供肺维护不良的状况,要注意研发对损伤、感染供肺的修复技术。队列研究要早作筹划,高水平地开展起来。要真正地认识到,研究是提升临床能力与水平的根本途径。
承担使命,让中国肺移植站在世界舞台中央
肺移植从最开始就要有国际视野,加强国际交流。不要不了解国际情况,也不对中国实际情况作认真调研,轻易地把自己嘴上的、感觉上的「中国国情」当作遮蔽落后、掩盖经验主义的遮羞布、代名词。一切落后的、不规范的东西都不是中国应当固守的状态,必须着力改变。
正如黄洁夫部长所言,中国的肺移植目前已经具备跃居世界一流和前沿水平的潜质与能力,承载着使中国器官移植事业先进于国际的期望。近年,美国每年肺移植约2000例,我国肺移植在2017年接近300例,黄部长给我们的目标是先达到每年1000例。美国器官供体每年8000多例,供体的肺使用率为20%。我国器官供体的肺利用率不足5%,各地方中北京最高,为10.5%,但比美国的20%还差一半。国内的肺移植中心要充分发挥医疗作用、示范作用、培训作用、研究作用,要建设形成有机联合互补的国家肺移植业务网络,在抓好规范、质量的基础上,较快地提高肺移植的数量,形成对我国终末期肺病的规模救治能力,跃入世界先进行列。
肺移植联盟承担着发展中国肺移植的历史重任,感谢大家的热情和参与。从事肺移植,不能仅是作为职业和工作,而是要有事业心和使命意识,否则难于承担此中艰辛。肺移植是一项真正能够赋予人新生的事业。共同的使命和价值观把大家凝聚在一起,站在一个共有的平台上,进入一个共同的「圈子」里,让我们一同担当、努力。
(文章来源:呼吸界)
上一篇: 《全国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能力建设》项目建设及认证标准专家讨论会召开
下一篇: 整合力量,协同推进——中国肺移植联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