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清晰地记得移植前他黑蓝色的嘴唇,那时他经历着生命走到尽头的绝望。在几次昏厥之后,我知道父亲必须做出选择——接受肺移植。”小何(化名)的父亲是一位双肺移植受者,回忆到父亲接受移植前的情况,她仍能感受到当时的绝望。
中日友好医院是小何父亲接受肺移植的“新生地”。2017年5月,小何父亲在中日友好医院接受肺移植手术,为他主刀的医生便是被誉为“中国肺移植第一人”的陈静瑜。
实际上,这只是中日友好医院百余例肺移植手术中的一例。从2017年3月6日到2018年11月30日,不到两年时间,中日友好医院肺移植年手术量突破百例。
亮成绩单:突破百例
2017年3月6日,中日友好医院肺移植中心成立。2018年11月30日,中日友好医院肺移植的年手术量突破百例。截至目前,该院肺移植中心的下设科室——肺移植科共收治患者853人,完成300多例肺移植受者评估。自中心成立20个月来,共有154人完成肺移植,围手术期存活率80%。
短短时间内,中日友好医院肺移植中心取得骄人成绩,这与陈静瑜的努力密不可分。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刘鹏提到,自中心成立之初便与无锡市人民医院签署合作协议,引进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中国肺移植第一人——陈静瑜,由其担任中心副主任。“陈静瑜加盟后,中日友好医院肺移植团队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17年,在9个月时间内,该中心完成肺移植50例,跻身全国肺移植手术量第二名。
经过一年零九个月的努力,中日友好医院已打造了一支与国际接轨的肺移植团队,中日友好医院肺移植中心跻身全球八大肺移植中心之列。
值得一提的是,中日友好医院的医联体建设同样让人瞩目。据介绍,该院医联体覆盖31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基层医疗机构超2000家,远程连接医疗机构超3000家。中日友好医院院长孙阳透露,该院多数肺移植受者从基层医疗机构转诊上来。
肺移植还有两大难
手术成功率低一直是肺移植医生的心头之痛。中日友好医院肺移植中心主任王辰指出,在实体脏器移植中,肺移植技术复杂、难度大。高难度的手术,更需要规范的技术,为推动中国肺移植事业规范化发展,王辰指出四个发展方向。
一是建立示范中心、培训中心,让业界有“样儿”可循;二是在OPO中加强对供肺保护的要求和作为,建立规范的呼吸支持和气道管理体系与能力;三是及时制定指南和操作规范;四是注重多学科队伍、体系与能力建设。
除了手术难做,有条件接受手术的患者同样难找。“当前我国肺移植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等待肺移植受者名单不够长。”王辰提到的名单不够长,指拟接受肺移植者不够多。究其原因,王辰认为这并不是需要接受肺移植者少,而是知晓肺移植相关知识的人少。“只有‘拉长受者名单’,才能保证供体与受者有更充分的匹配机会,减少供体器官浪费。”肺移植不像肝肾移植那样被广为知晓,多数患者到了终末期肺病濒死状态才不得不做,导致错过肺移植手术的最佳时机。
尘肺病人受关注
在接受肺移植手术群体中,尘肺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刘鹏解释道,“尘肺患者通常很年轻,他们中有人在20——30岁就发生了呼吸衰竭,而且进行性加重,生活状况窘迫。”
尘肺病是我国目前最严重的职业病。胸闷、呼吸沉重、肺里有咳不完的痰,是尘肺病患者发病时所经历的痛苦,随着病情加重,他们的肺会变得像石头一样坚硬。
除了疾病本身的痛楚与折磨,王辰也没有忽视这些尘肺病患者要承受的经济压力。“尘肺病患者大都经济条件较差,我们应当关注他们的医保问题,应当考虑开设专项职业性医保。”
为了帮助尘肺病患者,中日友好医院联手公益组织成立尘肺病肺移植专项救助基金,给尘肺病患者提供公益救助的同时,开展尘肺病相关研究。
尘肺病肺移植专项救助基金启动仪式
新闻链接:肺移植突破百例!陈静瑜给中日医院带来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