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召开朝阳区全科医生慢病诊疗能力提升项目启动会
2018年12月27日上午,由北京市朝阳区卫生和健康委员会、朝阳区社管中心主办,我院承办的“朝阳区全科医生慢病诊疗能力提升项目”启动会(以下简称项目)在我院举办。院党委书记周军,朝阳区卫生和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杨宏杰,朝阳区卫生和健康委员会社区科科长张庆诗,朝阳区社管中心主任常艺,我院医改和医疗发展办公室主任贾存波,心脏科主任郑金刚,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杨汀,内分泌科副主任陈晓平,神经科副主任刘尊敬,以及各科项目专项教学负责人,朝阳区近5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以及项目学员共百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由我院副院长彭明强主持。
本项目旨在提高社区全科医生临床思维能力、慢病诊疗能力、疑难危重症识别能力、双向转诊能力,注重诊疗规范以提升社区医疗质量和安全,使社区全科医生诊疗同质化,最终打造一支具备专科能力,达到规范化诊疗水平,能鉴别疑难危重症并及时转诊的全科医生队伍。期望能够通过为期10个月的项目,建立双向转诊通道,打通社区和医院之间、打通全科医生和专科医师之间的渠道,通过导师制和严格的阶段性考核及期末考核,保证项目质量和诊疗规范,真正提升基层全科医生慢病诊疗能力。中日友好医院医改和医疗发展办公室贾存波主任对项目进行了简要解读。
我院接诊的本地患者以朝阳区居民为主,慢病诊疗和慢病管理需求大。本项目根据我院学科优势和医联体建设,结合实际患者需求,着眼于心内(冠心病、高血压)、神内(脑卒中)、内分泌(糖尿病)、呼吸(慢阻肺)5个慢性病病种,以提升朝阳区全科医师慢病诊疗能力为突破口来逐渐提高社区诊疗水平,增强朝阳区患者信任感,吸引患者形成“基层首诊”就医习惯,扩大我院在朝阳区的医疗市场。项目将连接三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通专科医生和全科医生的联系渠道。随着项目进一步推动,此模式将推广到其他科室。
周军书记在致辞中肯定了项目对提升朝阳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服务能力的意义,指出全科医生及其能力水平的提高和同质化是分级诊疗制度真正落实和推进的关键和瓶颈。周书记表示,中日医院根据自身学科优势,先后提出专科医联体和专病医联体建设,并做了大量工作来实现以技术为纽带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能力和水平。本项目为基层社区全科医生提供了学习的平台与机会,通过具体要求和量化考核,切实让学员在慢病诊疗能力上有所增长,期望本项目能为北京市乃至全国医疗机构在提高全科医生慢病诊疗能力方面做一些探索和借鉴。
朝阳区卫生和健康委员会杨宏杰副主任在致辞中对中日医院区域医联体即朝阳区东部医联体在过去5年间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表示,此次朝阳区全科医生慢病诊疗能力提升项目能够进一步拉近全科医生和专科医师之间的距离,培养专业化全科医生,加强基层全科医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能够加强医生之间、医院之间点对点的转诊,共同遵从统一的管理规范,解决上下医疗的同质化问题,真正实现上下级医院的互联互通互动,推进和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杨主任指出此次项目的开展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慢病诊疗和管理能力提升上有重要意义,希望各级基层单位能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真准备,积极参与。
会上,我院心脏科主任郑金刚作为项目带教专家代表,结合自身三年的全科医生经历和对医改政策及分级诊疗制度的体会,介绍了中日医院在项目相关科室病种上的优势和能力,为项目开展和社区全科医生的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安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张楠主任和孙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李军大夫分别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代表和项目学员代表进行了发言,表示朝阳区东部医联体开展以来得到了中日医院的大力支持,社区在医联体建设中找准了自身定位,开展血透、远程会诊等医联体项目,病床周转率、门诊量等都有了很大提高,极大提升了医疗质量。他们表示,此次朝阳区全科医生慢病诊疗能力提升项目给社区医生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启动会结束后,呼吸专业的专家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学员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呼吸系统疾病项目理论培训,培训结束后进行了现场理论考核。心内、内分泌科、神经科的理论培训也将于2019年1月份完成。
周军书记讲话
大会合影
上一篇: 我院航空医学救援工作纵深发展
下一篇: 我院举办放射防护知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