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风湿免疫科主任王国春教授携团队参加第三届国际炎性肌病大会展示学术研究进展及成果
2019年3月27日至3月30日在德国柏林召开了第三届国际炎性肌病大会。中日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王国春教授、副主任卢昕教授携肌炎研究团队参加了本次大会,汇报研究成果并做壁报展示。
王国春教授作为本次大会主委会委员主持了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炎分会专场,风湿免疫科的彭清林、左瑜和陈贺医师等在大会上汇报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分别就特发性炎性肌病合并间质病变的标记物研究,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炎肌细胞的损伤机制和干扰素在特发性炎性肌病发病中的作用的相关研究成果做了精彩的口头发言汇报,同时中日医院肌炎研究团队带来了10篇壁报展示,汇报内容涉及特发性炎性肌病的病理分型、治疗、预后、发病机制等多方面,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和认可。
据悉,第三届国际炎性肌病大会有来自全世界近400名关注于特发性炎性肌病这一复杂的罕见病研究领域的专家、研究者和学者参会,包括风湿病学、神经病学、病理学、儿科学、呼吸病学、皮肤病学、肿瘤病学等多学科国内外知名专家。会议主题涵盖了特发性炎性肌病和相关领域的多个方面,在包括特发性炎性肌病发病机制、包涵体肌炎、幼年型皮肌炎、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炎、特发性炎性肌病合并间质性肺病、炎性肌病的分型、炎性肌病的鉴别诊断和病理特征解析等多个议题方面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和交流。受邀的主旨演讲人总结了炎性肌病临床、病理、分子机制和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
我院风湿免疫科王国春教授是国际肌炎协作指导委员会的7位委员之一,他所在的团队从十多年前开始专注于特发性炎性肌病(IIM)临床治疗和研究,团队非常注重科研与临床结合,“科研是为了解决临床问题”用科研成果帮患者解决实际问题、减轻病痛,是王国春及其团队成员最开心的事。风湿免疫科长期设有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专病门诊,由于这类疾病的复杂性、易复发性等,王国春教授和科里医生们都把自己的手机号留给患者,以便全国各地的患者有问题能随时得到解决。
王国春教授经常说,与国际同行相比,我们起步较晚,有些研究不如他们做得深入,因此加强国际交流或参与国际合作研究对我们很重要。另一方面,丰富的患者资源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机会。很多国内同行积极推荐疑难病例,我们建立的样本库在短短的几年间就积累了大量肌炎血清和肌肉组织样本,加上详尽的临床资料,是目前国际上IIM样本量最大、资料最齐全的样本库。未来我们希望借助这些宝贵资源,寻找更多能够指导临床的特异性指标,为这种异质性很高的疾病提供更多的个性化诊疗方案。
在我院风湿免疫科王国春教授和卢昕教授的带领下,研究团队参加了历届国际炎性肌病大会和多届欧洲炎性肌病协作组会议,在会议上多次汇报团队的研究成果,向国际社会展示了我国学者对该领域的关注和研究进展,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肯定。同时,团队将国际上炎性肌病研究领域最新的前沿进展介绍到国内,致力于推动国内同行对炎性肌病这一复杂疾病从发病机制、病理、诊断、分型到治疗的认识和规范化诊治,从而造福更多的患者。
风湿免疫科卢昕供稿,宣传办改编报道
王国春教授主持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炎分会专场会议
陈贺博士进行学术成果交流
学科团队卢昕教授(中间)、江微主治医师、左喻医师参与大会交做学术交流
相关新闻链接:(引自健康报)
https://mp.weixin.qq.com/s/OLQ3mslEifJjqXGWykcuyA(评见内文)
特发性炎性肌病(IIM)是一组异质性很强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四肢近端肌无力,血清肌酶升高,肌电图、肌活检异常和特征性皮疹。临床上以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最常见。通俗地说,很多患者会表现为四肢肌肉无力,因此丧失劳动力甚至全身瘫痪。同时由于病变会涉及肌肉以外的多个系统,最常见的合并症有肺间质病变、食道受累和肿瘤,这些导致IIM患者致死率较高。
拿王国春教授的话说“我们收的都是稀奇古怪的病人”。由于在临床上IIM亚型多种多样,器官受累情况、肌炎特异性自身抗体、肌肉组织病理类型等皆有不同,因此临床诊断、治疗与预后评估均较为困难。同时,不少表现为肌无力的其他疾病常被误诊为这种疾病。IIM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现有的研究提示免疫学机制和非免疫学机制在IIM的发病机制中可能都起一定作用。所以,揭示IIM的致病机理,为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方向性的指导,是国内外学者努力的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