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医者 | 我院五位专家获评2019“敬佑生命•荣耀医者” 医院连续四年荣获优秀组织奖
2019年11月27日,由环球时报、生命时报、伙伴医生联合主办的“敬佑生命•荣耀医者” 2019第四届公益评选颁奖典礼在人民日报社举行。我院中医妇科许润三教授获“生命之尊”称号,神经外科主任于炎冰获“专科精英-神经外科奖”,推拿科主任唐学章获“中华医药贡献奖”,介入超声医学科副主任于明安获“青年创新奖”,手术麻醉科护士长张颖获“美丽天使奖”。我院连续四年荣获优秀组织奖。
中医妇科许润三教授获“生命之尊”称号
神经外科主任于炎冰获“专科精英-神经外科奖”
推拿科主任唐学章获“中华医药贡献奖”
介入超声医学科副主任于明安获“青年创新奖”
手术麻醉科护士长张颖获“美丽天使奖”
我院获奖专家在颁奖典礼现场合影
我院荣获“优秀组织奖”
获奖专家事迹
许润三
圆了多少人的求子梦
专家小传:许润三,93岁,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医妇科领域潜心医道70余年;主编或参编学术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1992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6年荣获“国医大师”称号。
许润三,1926年10月生于江苏阜宁,1944年师从苏北“兴化医派”名医崔省三先生,3年后独立应诊;1956年在南京中医学院医科师资班深造;1957年奉调北京中医学院附属东直门医院,从事中医教学和临床工作,后主攻中医妇科;1984年调至中日友好医院,创建中医妇科,任科室主任。从医70余年,许润三医风朴实,医德高尚,全心全意为患者解除病苦,为中医妇科培养人才,终成一代名医,2017年荣获第二届“国医大师”称号。
许润三潜心医道,参研各家经验。他总结,中医治学心法为:基础理论源《内》《难》,内伤杂病法仲景,外感温病宗吴瑭。妇科以《金匮》妇人三篇为祖,参考后世陈自明《妇人良方大全》、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傅山《傅青主女科》等。他对中医内、妇、儿科病均有丰富临床经验,尤其对妇科疾患,更是兼通中西医理,能抓住病机,经方化裁治大病,时方加减克顽疾。许润三治疗妇科病首重肝、脾、肾三脏,尤重视从肾论治。他认为,尽管妇科经、带、胎、产等特有疾病是通过冲、任、督、带直接或间接损伤表现出来,但冲、任、督、带的功能实质上是肝、脾、肾三脏功能的体现。因此,补肾、调肝、健脾应是妇科病治疗大法。许润三师古而不泥于古,敢于在实践中创新。他将《伤寒论》中的四逆散灵活加味,应用于妇科临床,治疗输卵管阻塞、盆腔炎、闭经、痛经、经期头痛等病,效果奇佳。许润三说:“我一生最引以为豪的是运用中医成功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看似一句普通的话,背后却是他40余年的心血与艰辛。上世纪70年代起,许润三把研究重点放在西医疗效较差的输卵管性不孕症上。当时正值文革,有人指责他“破坏计划生育”,给他贴大字报,还要批斗他。但许润三的回答有理有据:“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提倡生过小孩的不要再生,而因病不能生育的要给予治疗。女人不能生育往往影响家庭幸福和睦,如因此离婚则会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1984年,许润三调至中日友好医院,创建中医妇科,任科主任。为办出科室特色,突出中医优势,许润三带领全科开展“四逆散加味治疗输卵管阻塞”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1985年7月,中药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成功案例一经报道,引起社会强烈关注,吸引了全国的患者前来就诊。在治愈西医产科主任送来的两名患者后,许润三的医术再一次引起轰动。这些成果给了他把这个病搞深、搞透的信心。许润三在临床工作中首次对中医的“胞脉”进行解析;运用中医理论系统论述输卵管阻塞的病因和病机,首次提出“胞脉瘀阻”是其主要病机特点;最先提出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采用全身辨证与局部辨病有机结合的治疗原则;以经方四逆散作为主方予以加味,确定多途径给药治疗是最佳方案,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中医诊疗规范,填补了中医药在治疗输卵管阻塞方面论述及治疗的空白。多年来,经许润三治愈的不孕症患者数以千计,从普通农妇到总统夫人,遍及国内各省市以及日本、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1999年,许润三在美国进行学术交流期间,曾治疗一位36岁的妇女,她患输卵管不通多年,曾花费9万多美元做过8次试管婴儿,均不成功,抱着怀疑的态度找到许润三。服36付汤药后,她竟奇迹般地怀孕了,惊喜感谢之情难于言表。在没有辅助生殖技术的年代,许润三运用中医药治疗,为输卵管性不孕症患者解决了生育难的大问题。而在辅助生殖技术方兴未艾的今天,许润三的方药依旧能帮那些患有输卵管性不孕症,但无法应用辅助生殖技术的患者,圆了求子梦。
于炎冰
赴藏救助脑瘫患儿
专家小传:于炎冰,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教授,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曾获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王忠诚青年医师奖和学术成就奖。
1991年8月,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刚刚走出医学院的于炎冰踏入了中日友好医院,在那座标志性的鉴真大师雕像前驻足,心里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渴望。那天,手术室里时任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的左焕琮教授正在全神贯注地完成当天第一台面肌抽搐显微血管减压术。那时的于炎冰不会想到,自己的医学生涯从此与脑神经疾病外科治疗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于炎冰教授今年51岁,现任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他已带领团队为累计两万余例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的患者施行了桥小脑角区显微血管减压术(MVD),通过对手术技巧不断改良,取得满意疗效,总有效率在98%以上,术后并发症大幅度降低。于炎冰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在MVD术中应用桥小脑角区四分区法、架桥法、生物力学分压法、责任动脉悬吊法、套垫法和困难减压的概念,主持起草并发表中国MVD治疗颅神经疾病的四本专家共识,主编出版国内首部MVD专著。同时,他牵头成立了中国颅神经疾患协作组,成员单位多达200余家,为MVD在中国的规范化开展和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医学生时代学习解剖学时,于炎冰曾无数次惊叹于人体神经系统构造和功能的精妙,集中分布在桥小脑角这一狭小的空间里的脑神经就是绝佳的体现。现在,每当他查房时面对一张张脑神经疾病患者的笑脸,还禁不住一次次感叹MVD手术的神奇疗效,并沉浸在作为一名功能神经外科医师所独有的成就感中。2000年,于炎冰率先开展了选择性周围神经显微缩小术治疗脑瘫、脑和脊髓肿瘤及损伤等疾患引起的四肢痉挛状态,是我国最早开展个体化、规范化治疗小儿脑瘫的神经外科学专家。目前已为万余例脑瘫患者施行了手术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手术总有效率在95%以上。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脑瘫患儿约有600万例,其中0~6岁脑瘫患儿约有120万例,儿童患病人数正以每年4.6万例的速度递增。脑瘫患者中,70%是由于没有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而错过了最佳康复时机。随着医学进步,50%的脑瘫患儿可通过手术治疗,早期脑瘫儿治疗有效率高达90%。西藏地区,由于高海拔、自然环境艰苦等原因,脑瘫发病率相对更高;很多脑瘫患儿无法得到及时、正规的治疗。为了让藏区脑瘫儿童得到及时治疗和有效康复,中日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在院党委的领导支持下、爱尔基金会的支持下参与“爱尔向日葵计划”——脑瘫儿童救助项目,截止目前,已6次奔赴西藏,在拉萨、昌都、那曲、日喀则、林芝等地对脑瘫患儿进行公益救助。在高原地区缺氧环境下,于炎冰及其同事们克服重重困难,为千余名脑瘫患儿进行了细致的筛查和评估,累计对 138名患儿施行了脑瘫手术,取得满意疗效。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于炎冰不知疲倦地会诊疑难手术,解决困扰各地医生的棘手病例。他还积极举办和参加全国各地的学术会议和培训班,将最新治疗理念和技巧无私分享给同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医近三十年,于炎冰教授始终以悬壶济世为己任,用自己的大爱情怀与精湛医术为每一位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用行动和汗水为“健康中国梦”的早日实现不懈奋斗。
唐学章
开创逐层推拿理念
专家小传:唐学章,中日友好医院中医推拿科主任,主要从事脊柱相关疾病的手法治疗及退行性骨关节病的中医药防治,提出“三位八步逐层推拿法”“屈髋伸膝斜扳法”等推拿理念;兼任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推拿分会副会长。
唐学章,祖籍山东莱阳,1985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此后就职于中日友好医院,56岁的唐学章从事中医推拿临床医教研工作至今已有30余年。他常说:“推拿是传统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推拿科医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医学功底,还需要有充沛的体力做保障。很多人都害怕辛苦,不愿意从事这份工作,但推拿却拥有着其他医疗手段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痛苦小、效果好、无副作用,还不受时间地点和医疗设备的限制,可随时随地为患者解除病痛。我热爱我的专业。”凭着这份热忱,他熟读中医典籍,并在学习和继承传统中医推拿理论的同时,结合西医解剖学、运动功能学及现代医疗检验技术书写着推拿学科的新篇章。为了开拓视野,响应我国改革开放步伐,进一步促进学科发展,1990~1991年,他接受日本弘生会病院邀请,远赴日本大阪从事学术访问和研究工作;1998~2000年,赴瑞士莱茵菲尔登中医治疗中心进行中医药学术交流与推广工作,不仅打开了新的学术眼界,更建立和拓展了国际间学术交流的渠道。此后,又多次应邀赴美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家进行学术交流。他开创性地提出了“逐层推拿”的治疗理念,让患者在无痛苦过程中治愈疾病;在“逐层推拿”理念的指导下,又总结出“三位八步逐层推拿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七步推拿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屈髋伸膝斜扳法”治疗骶髂关节的损伤、错位、紊乱等特色疗法,不仅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也形成了独特的学术风格和治疗理念。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使他游刃有余地治疗多种疾病,包括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骶髂关节损伤、肌筋膜炎等疾病和退行性骨关节病等。“手摸心会,理法方出”,30多年来,唐学章用看似“简单”的手法为无数患者解除了病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守护着人民群众的健康。“医风朴实、医德高尚”是患者给予他最朴素而真诚的称赞。他的年门诊服务量在6000人次以上,诊疗质量、群众满意度、绩效考核等综合评价均在单位前列。此外,他还多次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及对口支援、专家下基层帮扶活动和基层巡诊工作,其足迹遍布全国各个角落,近至北京、上海,远至黑河、甘南卓尼,不辞辛苦,执着追求,他用自己的仁心、仁术弘医传术、服务社会,为推拿学科的发展进步和祖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发光发热。唐学章还承担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为北京市朝阳区中医传承工程指导老师,2019年被评为朝阳区中医药薪火传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在遵义中医院建立了“唐学章推拿工作站”,任负责人,培养了多名优秀的中医人才。唐学章说:“作为一名中医人,要响应党中央号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做好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在临床实践与基础研究中,唐学章不断总结多年学术成果与临床实践诊疗经验,撰写多篇学术论文,发表于国内外各大学术期刊,并参编多部学术专著及教材。2008年,他被聘为中央保健委员会中央保健会诊专家;2018年,任职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分会主任委员。此外,还兼任多届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基金、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北京市、湖南省、黑龙江省及其他省市多项科学基金与科技奖励评审专家。由唐学章主任领衔的推拿团队将继续响应党的号召,履职尽责,用实际行动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于明安
不断钻研是为了患者
专家小传:于明安,中日友好医院介入超声医学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介入超声学会常委,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超声医学专家委员会介入超声学组常委等职;擅长多种肿瘤的超声引导下微波/射频消融治疗、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
与往常的手术日一样,做完6台消融手术已经到了下午1点。此时,一对中年夫妇带着女儿来到介入超声中心,他们不是来看病的,而是作为原发性甲旁亢的患者家属来向医生表示感谢。完成这项手术的,正是中日友好医院介入超声医学科副主任于明安。介入超声的实质就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各种诊疗操作的技术,与传统手术相比,介入技术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的优势。该技术对医者的医学影像学、影像引导下穿刺技术和临床知识都有很高的要求。1995年,于明安毕业于山东省莱阳卫生学校医学影像专业,2003年于青岛大学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博士期间师从我国介入超声领域创始人之一,解放军总医院介入超声科梁萍教授;2013年来到中日友好医院,与著名介入超声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吕明德教授共同建立了介入超声医学科。
于明安在基层医院历练多年,先后从事过传统放射、超声、CT/MRI等影像诊断工作,对不同影像学特点都有全面的认识,擅长通过不同影像对疾病进行综合诊断。临床总会出现难以预料的棘手问题,每当此时,他总能结合自己的专业,提出新的解决方案。例如,婴幼儿期缺钙是婴幼儿常见四大疾病之一,这一疾病的难题是检测评估技术有弊端,需要多次抽取外周血或用有放射线的钼靶摄影,很多家长和孩子不愿意反复检测。于明安提出了用高频超声通过检测长骨干骺端钙化情况来评估钙营养。研究结果也证明,这是一种精准、无创、安全的检测方法。自建科以来,于明安带领的医护团队快速发展,现每年介入诊疗量近5000台,其中肿瘤消融量700台以上。甲状旁腺消融技术是该领域的最大难点之一,由于甲状旁腺位于甲状腺后方,紧邻气管、食管、喉返神经和大血管,损伤到任何结构都可能引起严重并发症。然而,一些患者不适宜传统手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于明安带领团队努力钻研,较好解决了多个技术难点,在“融合影像诊断甲旁亢”、“如何在术中评估喉返神经功能”、“术中如何保证安全”、“术后短期和长期疗效如何”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截至2019年10月,于明安带领的团队完成多项课题,并在国际上首次发表甲旁亢微波消融的论著。临床中,于明安及其团队已经为国内不同地区的近400名原发和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成功进行治疗,其中包括甲旁亢危象、术后复发、异位甲旁亢、气管造瘘等患者。“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于明安还将继续努力。他将通过自己的微创技术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心怀仁爱与诚挚,在医学殿堂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团队一同为“还广大肿瘤患者正常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而努力。
张颖
奋战在一线的花儿
专家小传:张颖,中日友好医院手术麻醉科护士长,主管护师;任中华护理学会灾害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院洁净环境监测与运维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护理分会委员,国家应急救援队队员,国家航空救援队队员。
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樱花园东街的中日友好医院,掩映在一片樱花林中。每年春天,在南丁格尔像的注视下,千万朵樱花摇曳飘香。“我们护士和这樱花一样美丽。”今年45岁的手术麻醉科护士长张颖说。实际上,在患者眼中,她是比那花儿还要美丽的白衣天使。
作为国家应急救援队队员,张颖随时准备着被召唤外出救援训练,顾不上照看家里中考的孩子和年迈的老人,只为练就一身救援技术与能力。在外出工作的日子里,她拉帐篷、抬设备,组织大家讨论救治方案,凡是能参与的绝不惜力,从不叫苦。每当谈起奋战在救护一线27年的经历,张颖却说“那都是寻常工作”“没什么轰轰烈烈的”。2002年底,我国出现非典疫情,张颖接到任务后丝毫没有犹豫,即刻加入危重患者的救治工作中。2013年,张颖响应号召,前往青海藏区玉树等三县一市参与医疗援藏工作。张颖和战友们顶着4000多米的高海拔气候,在缺水、缺氧的情况下,每周完成20余台手术,往往在手术室一站就是一天。藏区急、险手术多,半夜常常要出诊,不能有半点拖沓,张颖和团队就干脆住在病房里。在高强度的工作下,即使有着强烈的高原反应,张颖心里也没有感到太疲惫。由于工作原因,连续一周没有好好睡过一次觉的她,直到体力透支才勉强睡去。援藏、救援工作让张颖看到许多地方医疗条件仍然艰苦,因为“想做更多的事”,她在年近40岁时提交了入党申请书。为了传承“护理老前辈”的优秀品质,化身“入党新同志”的张颖工作劲头更足了。她努力发挥传帮带作用,组织科室教学组规范手术各项操作技术,安排专家和青年才俊入科授课开拓视野,开展抢救演练等,所在科室的113位护士都被训练成专业突出、技能过硬的护理能手。由于老骨干退休,年轻护士未及时到位,张颖常年在缺编情况下带领团队超额完成救护任务,曾创下单日配合手术240台、17名护士连续工作16个小时的纪录。张颖说:“关键时刻顶得住,做好分内事,病人就会打心底尊重你。”张颖也一直为队伍团结而努力,关心所有的护士姐妹。为解决她们的后顾之忧,让家属理解她们的工作,张颖邀请医护人员的家属来参观手术室,让孩子、父母、爱人体会医护工作的艰辛与伟大;哪个护士前一天下班晚,张颖就安排该护士次日早些回家;科里护士姐妹每逢遇上困难,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上的,都会找张颖聊一聊,听听她的意见,大家因此都叫她“知心姐姐”。积极构建科室文化,改善护士休息室环境,布置科室宣传板等一系列举措,让手术室洋溢着家的温暖。在张颖的带领下,“科室就是我的家”成为所有护士的共鸣,手术室护理队伍凝聚成一股时刻守护患者健康的强大力量,就像那些美丽的樱花,为他人带来阵阵芳香。
(专家个人事迹整理:党办宣传办仇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