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曙光里的坚持:“和患者一起战,一起赢”(2020年3月17日)
曙光里的坚持:“和患者一起战,一起赢”
——医护人员坚守武汉一线救治新冠肺炎患者
光明日报武汉一线报道组
到武汉整整50天了。每天繁忙的护理工作结束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国家援鄂医疗队队员王胜楠都会查看全国疫情动态。
3月16日,武汉新增确诊病例4例,连续5天保持个位数。“曙光越来越近了,一切都会好的!”她默念着,为这座城市祝福。
然而,心头沉甸甸的压力并不曾减轻。在她驻守的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危重症病人们仍在生死线上徘徊。整个武汉,仍有患者9000余例,其中重症2800余例。
“要把医疗救治工作摆在第一位,在科学精准救治上下功夫,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留下的嘱托时刻在耳。
为了谆谆嘱托,为了生命的重量,武汉在行动,医护人员们在行动。王胜楠和众多始终坚守在疫情一线的同行们一样,白衣执甲、日夜守护,在春风里等待着生命的春天浩荡而来。
2月22日,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隔离病房,来自中日友好医院的护士为患者调整呼吸面罩。柯皓摄/光明图片
“还不是松劲的时候, 换个阵地继续战斗”
3月15日,夜色浓稠。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病区里,中日友好医院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队员、心脏科医生罗斌目不转睛地盯着一位危重病人的监测仪示数。
3月9日晚是他在这里的第一个夜班,一位气管插管、始终昏迷的病人血压瞬间急剧下降,经过半夜急救,才终于稳住生命体征。
“真是险,如果当时我们开一点儿小差,可能人就没了。”罗斌心有余悸。
这是罗斌在武汉的第三个“岗位”。从2月4日到3月6日,他先后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光谷方舱医院做救治工作,送大批轻症患者康复出院。光谷方舱休舱后,医疗队希望抽调他和同事邢斌继续在中法新城院区支援,他二话没说答应了:“还不是松劲的时候,换个阵地继续战斗。”
“第二天就上岗。进了病区,觉得肩上责任一下子更重了——这里的病人比我想象得还要危重,我们多一个人努力,他们就多一分康复的希望。”罗斌加入了由六、七位同事组成的“ECMO小组”,专门救治病区最危重的四位病人。
一切都是新的挑战。运送一位危重病人去做检查,常常需要十余位医护人员一起出动,看护病人、搬氧气瓶、紧盯着ECMO的运转情况……一趟下来,一两个小时是常事,病人生命体征稍有不稳,便得立即做出调整。
交班之后,ECMO小组的成员们还会在线上讨论病例、交流观点、制定预案,有限的休息时间倏忽而过,一周来,罗斌有一种“睡觉和上班无缝对接”的感觉,两耳不闻窗外事。
经过几天连续奋战,其中一位病人已经脱机拔管,神志清醒,能够和医护人员交流了,这让罗斌十分欣慰。
和罗斌一样,安徽省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张成元也告别了应有的休整期,在方舱医院休舱后,马不停蹄回到一线。
“不止我一个,得知需要我们增援武汉本地‘战友’的消息后,很多队员都在‘请战书’上签名了。”张成元说。他们的目的地是武汉协和医院西区。那里的医生护士们从武汉疫情初期坚持到现在,去替换他们,让其好好休息一段时间,张成元觉得义不容辞。在他眼里,这些武汉同行是了不起的英雄。
“我已经熟悉这里的工作环境了,患者需要我。”当被安排调休的时候,中部战区总医院支援武汉市肺科医院医疗队护士长刘孟丽婉拒了。今年52岁的她曾在17年前赶赴北京小汤山抗击“非典”,如今又站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线。
“我们收治的都是危重患者,他们脱离危险了,才是真正打赢了。”武汉市肺科医院护士长钟小锋已经连续奋战了两个多月,仍坚守岗位,“情况在变好,但这时候绝不能松懈。”
“感染过新冠肺炎后重返岗位,我要和同事们并肩战斗。我们一定会打赢这场阻击战。”武汉协和医院江北医院介入科医学科副主任胡涛话语坚定。
他们在坚守。逐渐消退的疫情面前,勇气与担当绝不消退,汇聚成最坚实的生命城防。
3月14日,内蒙古医疗队的护士李维娜(左)在前往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武昌医院转运新冠肺炎病人的路上。这些生命“摆渡人”日夜在医院与医院之间、留观点与医院之间穿梭不停,转运新冠肺炎患者。新华社记者沈伯韩摄
“越来越有信心,把他们安全送出院”
作为一名90后,军队支援武汉医疗队队员常县荣经常想起那位“看夕阳爷爷”。在她心里,老爷爷躺在病床上和医生一起遥望夕阳的场景,就是对生命之美好、意志之顽强的最佳写照。让她欣喜的是,这些天,这位音乐家爷爷已经可以下地行走了。
常县荣说:“在我们病区,也有很多患者在康复,越来越多!这让我对打赢这场战役特别有信心,再累、再危险,都不怕。”
常县荣的“战场”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二科。她的愿望就是:尽到青年党员的义务,让这座被按了“暂停键”的城市恢复常态,也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
“每当经过艰苦努力治愈了一名患者,心里特别敞亮愉快,就像阳光穿透了乌云。”新疆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部院区CCU(心内科重症监护室)业务主任于朝霞如是说。而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因为全心投入,也是因为对疾病救治的规律逐渐掌握。
习近平总书记赴武汉考察之后,中央指导组、湖北省委、武汉市委都对“要把医疗救治工作摆在第一位”作出具体部署。“关口前移”“多学科介入”“抓好窗口期”,于朝霞都深有体会。
“我们发现,很多危重症患者会突然间呼吸频率明显增快,心率急剧加快,并发顽固性低氧血症。这样的患者即使用了无创呼吸机,也得自己努力喘气,才能勉强维持生命。”于朝霞把这种情况比喻为“一个人肺部病变、呼吸困难,却依然要长跑,如果跑着跑着心肺承受力超越极限,就会死亡”。只有尽早介入,给予呼吸支持,再想办法使其跑得更久。即关口前移,一旦必要立即上有创呼吸机,先保证维持呼吸,进而尝试更多方法抓紧治疗。事实证明,这已经成为降低病亡率的有效方式。
在医疗战线、科研战线的共同努力下,有创通气、俯卧位通气、密闭吸痰管等治疗技术已在新冠肺炎临床治疗中应用推广,药物、疫苗等的研发也在争分夺秒进行。“我们医院最高峰时收治患者接近600人,现在只剩20人左右。我们越来越有信心,把他们安全送出院。”武汉市第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朱紫阳说。
“何其有幸,见证了武汉人民的勇敢与坚强”
刚进隔离病房的那段日子,王胜楠常为患者们的情绪担心。她劝不愿吃饭、拒绝交流的大姐:“如果你心理不强大,病毒就会在你体内强大起来;只有你强大了,这个病才能乖乖服输。”
她和队友们仔细观察,潜移默化地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患者情绪比较高的时候,就和他们多交流,常劝慰;患者比较消沉、不想说话,就默默照顾他们吃饭擦洗,一个手势、一个笑容,也能传达出善意和鼓励。
随着整个武汉形势好转,患者们的情绪越来越稳定了。“现在,病房里时常能看到笑脸、听到歌声。他们渴望愈后出院,也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关心着我们、鼓舞着我们。我相信阴霾很快会过去,即将到来的是勃发的春天。”王胜楠开心地说。
如何让患者心理强大起来?来自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援鄂医疗队队员关汭昕回答得干脆利落:“给他们更多爱!”她照料的病人中有位84岁的“老小孩儿”,常常闹着不打针、要回家,让这位儿科护士啼笑皆非:“一点儿不比哄小孩轻松。”她拿出加倍的耐心,给这位王奶奶带好吃的、讲有趣的,还学武汉方言逗她开心。渐渐地,王奶奶变得离不开她,脸上也总是挂着开心的笑容。
“其实换个角度看,是病人温暖着我们。”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周晨亮总是讲起令他念念不忘的片段:在ICU病房躺了一个多月、几次濒危的患者陈先生,只要神志恢复清醒,总会努力抬起胳膊,向着医生护士们竖起大拇指。“这样的手势,几度把我们的心情点亮了,那一刻我也想哭,我觉得他们才是英雄。”
来自边疆的于朝霞,已经爱上了还未“痊愈”的武汉,决意“和患者一起战,一起赢”。“这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我们何其有幸,见证了武汉人民的勇敢与坚强。我们还在和疫情赛跑,但每天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康复,便心有灿阳”。
(光明日报武汉3月16日电 报道组成员:光明日报记者蔡闯、王斯敏、张勇、张锐、安胜蓝、刘坤、晋浩天、李盛明、章正、姜奕名、卢璐,见习记者陈怡,光明网记者李政葳、季春红、蔡琳)
《光明日报》( 2020年03月17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