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火,眼里有光——中日医院青年论坛观后感
2020年10月10日下午,中日医院新一期青年讲坛《中国的群星闪耀时——回忆西南联大》如期举行,本期讲坛邀请了国家一级导演、纪录片《西南联大》总导演徐蓓老师讲述中国教育史上那段难以名状的峥嵘岁月。医院100余名职工及研究生现场聆听了讲座。讲座之后,2020级外科硕士研究生王淇撰写了一篇观后感——
从来没有想到,我与徐蓓导演的相见,会是如此出乎意料。
思绪回到2019年初的冬日,山东的冬天从来都是冷的灰蒙蒙的。我栖身鲁北的一座小城,为年末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努力着,对未名、燕园的神往,纠缠着迷茫和不知所措,在我脑海中盈盈绕绕,挥之不去。一次偶然的机会,收到了一则《西南联大》剧集的推送,自觉无非是回忆民国学人的记叙,打发打发时间也未尝不可。可本以为枯燥、满篇学究气息的纪录片,却意外充满了希望与力量,故事很短,竟泪眼婆娑。
通过这部纪录片,我重新认识了那个动荡黑暗的年代,我见到了一群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气宇轩昂的屹立于天地间,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深深吸引着我,去传承它的那份冲动,在不知不觉之中坚定了我要来到燕园的决心。在今年我也很幸运地如愿以偿。
本以为自己与《西南联大》的连结自此告一段落,没想到在10日突然收到了一条“中日友好医院青年讲坛”的参会通知,看到主讲者正是徐蓓导演,不由得心潮澎湃,加紧处理完手头的科室工作,急急赶往了现场。徐蓓导演就《西南联大》中的人物、背后故事、拍摄历程等娓娓道来,通过近2个小时的讲演,从完全不同于纪录片本身的视角,给我们展现出了那些看似触不可及的“元老大咖”们亲近、可爱、充满人文情怀的一面。就像徐导演所讲:“抛开那些Big title,在那个年代里,他们其实就是一群青春洋溢的大学生,他们也会吐槽食堂的饭菜不合口味,他们也会不时的偷懒逃课,他们也有着情窦初开的悸动,他们与你们这些青年人别无二致。”听到这里我释然了,原来自己之于那群青年的仰慕,不过是我不由自主地带上了那些光环去审视他们,距离感和自惭形秽难免会由此而生,当然,他们后来的成就、对国家与世界贡献毋庸置疑,2位诺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
这也使我不禁去思考,西南联大存在的短短9年所达成的成就真的是不可复制的吗?确实,我们承认每个时代有着每个时代特定的产物,在那个年代,“不自强则亡”的压力迫使每一个有着爱国情怀的中国人去拼劲全力图民族之存,也是那一批青年,在这样一种心态下,参与到了新中国的建设之中,取得了一系列卓越的成就,奠基了我们现在如此美好的生活。反观我们这一代青年人,过着平静安稳的生活鲜有人再去频频呼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难道这就可以定义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是“废掉的一代”吗?绝非如此。因为我坚信每一代中华民族的青年,骨子里都存在着“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它并不是特指当年“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联合后的精神呼吁,而是我们高度凝练的民族精神。一如在面临2020年突如其来的全球疫情时,正是这一代青年们主动请缨,正是这一代青年们勇敢的冲在了最前方,不计生死。从另一个角度看,这难道不就是“联大精神”的再现吗?我们之所以仰慕那个国破家亡、民族颠沛流离的时代,就是因为在那乱世之中有一批铮铮铁骨,挺起了中华文化的脊梁。他们始终不遗余力地在热爱里求索着厚重的中华文化,一文一赋,一字一词,都是民族文化的铺陈,是民族智慧的凝结,更是民族气节的外观。为出路而思辨,为科研而坚守,为建设储能,为复兴谋策。可任何理想主义,都带有伤感的基调,往事可追忆,未来亦可期。仰慕之余,我们也不要忘了我们正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个时代变局当中,我们青年人更需要传承先人之精神,参与到民族复兴的伟业当中去,满怀热情,保持微笑,心中有火,眼里有光。
作者:2020级外科硕士研究生 王淇
供稿:团委、教育处
上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