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显微镜在临床诊断和科研中的应用
2020年11月16日,由临研所和科研处联合组织的学术讲座“电子显微镜在临床诊断和科研中的应用”在A栋第三会议室顺利进行。讲座由临研所医学实验研究平台潘琳老师主持,孙异临研究员主讲,神经科和的医师与研究人员,及多名研究生参加了讲座。
孙异临研究员,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原超微病理研究室主任。擅长神经系统疾病超微病理诊断与研究。北京电镜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杂志编委、电子显微分会主任委员;北京理化分析测试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专家;卫生健康委科研项目评审专家等。曾获首都优秀医务工作者奖章、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及市卫生局科技成果奖10余项,曾参加及承担国家重点课题研究计划及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共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
讲座过程中,孙异临研究员首先对电镜的发展历史和电子显微镜的原理进行了简单介绍,其次对电子显微镜的应用范围,即细胞超微结构和超微病理做了重点强调,指出电镜可以研究组织和细胞内的各种结构,包括细胞器、细胞间连接、细胞膜等超微病理变化。细胞超微结构的异常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疾病转归有着密切的关系。超微病理技术优越性在于增强探索微观世界的能力,使人类对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但局限性在于观察的范围小,不易看到组织的全貌,因此电镜必须与光镜结合,才能得出正确的观察结果。
随后,孙异临研究员结合多年来在临床诊断和基础科研工作中的经验,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诊断,外周神经、肌肉、皮肤活检诊断,病原微生物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电镜对脑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很有帮助,利用电镜进行亚细胞水平的诊断,依据肿瘤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解决那些在光学显微镜下难以识别的结构,电镜可以评估某些肿瘤的分化程度及判断预后,电镜也可以鉴定某些肿瘤的组织发生学及转移性脑肿瘤原发病灶的细胞来源等。
脑胶质瘤核分裂
代谢性肌病(脂肪累积性肌病)
最后,孙异临研究员强调应正确分析和判断电镜观察的结果,诊断工作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工作经验,在明确包括取材部位在内的多个操作细节中,避免遗漏阳性病变部位而造成误诊或漏诊。分析病例时,要有全局观念,对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特点、取材部位及免疫组织化学等检查结果,要有全方位的综合考虑,最后才能做出正确的电镜诊断结论。
口腔变异链球菌--致龋齿
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纤毛脱落
会后,孙异临研究员与临研所工作人员及部分临床科室研究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对电镜组织制样技术细节及科研工作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并针对透射电子显微镜发展、扫描电镜的必要性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上一篇: 公共仪器技术服务助力医学研究
下一篇: 实验室消防安全培训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