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友好医院

  • 停复诊通知
  • 在线查询
  • 执业医师查询
  • 医疗服务价格查询
  • 人员招聘
  • 日文版

重大专项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文字大小

健康北京微信:人物 | 从百岁辛育龄身上学到的事

来源:健康北京 浏览次数:

微信截图_20210203120226.png

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胸外科专家辛育龄教授近日迎来100岁生日,迈入自己职业生涯的第85个年头。1月30日,中日友好医院在京召开辛育龄教授行医85周年座谈会。辛育龄的同事、学生、后辈、家人等共聚一堂,动情讲述起和他在一起的点滴故事、所感所得……

“辛育龄同志是我党培养的卫生干部的一面红旗!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新中国建设、卫生事业发展的年代;从小战士到大专家,他都践行党的卫生工作方针,践行白求恩精神,把全部的身心都放在为人民服务上。”座谈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马晓伟说,他始终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日友好医院筹建时,辛育龄在简陋的抗震棚中运筹帷幄,为建好一家现代化医院而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努力工作。1985年,当医院建成时,辛育龄却主动提出回到临床一线,以自己最合适的方式服务患者。“这是何等的品格!”

对患者多有浓情,对生活总是淡泊

座谈会一开始,中日友好医院院长周军就介绍了辛育龄的事迹:1937年,参加革命;1939年,在白求恩身边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美援朝时,组织医疗队赴中朝边境救治了大量伤员;1951年,作为新中国首批赴国外深造的研究生留学苏联;1970年,主刀首例针刺麻醉下的肺切除术;1979年开中国肺移植之先河;1982年,作为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主持建院工作……

“辛老是我的老师,他的做人、做事和所取得的成绩大概谈几天也谈不完。”曾在辛育龄身边学习工作了29年的该院胸外科原主任刘德若教授说,印在他脑海里的,多是一些小事:“他经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话就是,‘病人对我们是非常信任的,要不然怎么会让我们把他的胸腔打开呢,这是何等的信任啊!’”刘德若记得,每次辛育龄走上手术台,开胸后总要把手套洗一下,要让手很滑。在触摸病人的肺时,他动作极其轻柔。辛育龄解释,虽然病人是在全麻状态,但要像病人清醒时一样对待他们。他还叮嘱,胸腔镜手术用卵圆钳夹肺的时候要轻柔,能不夹最好不夹,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因此,该院胸外科一直保持这个好传统,对于不切除的肺尽可能不去钳夹。

刘德若还记得,辛育龄80多岁时接诊过一个天津来的患儿。孩子的病很重,辛育龄治得尤为用心,每天给孩子熬粥熬汤,日夜悉心照护。孩子康复了,一家人至今对他都非常感激。“他做这样的事太多了。”刘德若说。

对患者有多用情,对工作就有多严格。该院手术麻醉科护士长张颖永远也忘不了,那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辛育龄发明了电化学治疗血管瘤的方法,国内外的患者纷纷前来诊治。而作为化疗介质的16根铂金针就显得格外珍贵,每一台手术的巡回护士核查清点都特别小心。一个周五的晚上,最后一台手术结束后,一名刚参加工作的护士把铂金针托盘放入电梯时,一不留神,一根铂金针就掉进了电梯的夹缝里,再也找不到了。恰逢辛育龄路过,护士便诉说了自己的遭遇,以为一向慈祥宽容的辛院长能同情自己,哪知道辛育龄少见地发了脾气:“你是手术室的护士,手术器械就是你的武器,丢了武器怎么打仗?”

一连串的责问后,辛育龄放缓了语气,耐心地对她讲为什么16根针一根也不能少。事后,辛育龄自己花钱买了根新的铂金针补上。“事情已经过去27年了,护士直到今天仍然记忆犹新。”张颖声音哽咽,“这位护士就是我,那天也是我的生日,辛老送给了我一件最珍贵的生日礼物——那就是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

而工作之外,生活中的辛育龄极其淡泊、朴素。老同事们说,既是大医院院长又是著名医学专家的辛育龄,无论国内外开会、讲学,就一套西服,大家劝他应该再买一套,他总是笑而不从。出差开会,别人请他,他要求饭菜一定要少。如果是他招待客人,就在附近小店,他亲自点菜。有人说小店不够档次,他说吃饭不要浪费。“这种精神是多么有现实意义啊!”刘德若感慨。

创新开拓不停步,开放包容不狭隘

中国做肺移植手术第一人,开创了针刺麻醉下的开胸手术术式并载入美国胸外科年鉴……辛育龄的很多工作是从0到1的突破。曾长期在辛育龄身边工作的该院胸外科副主任梁朝阳教授说,这股子创新精神感染和激励着科室的每一个人:“辛老的言传身教给胸外科团队镌刻上鲜明的辛氏印记,并且历久弥新。”

在一代代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人的传承下,该院始终是国内肺移植事业的重要基地,手术数量稳居国内三甲,去年更是迈入世界八大肺移植中心行列,受者术后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辛育龄98岁生日的时候,胸外科全体同事去看望他,他详细问起科里的发展变化,当得知肺移植已超过百例的时候,老人欣慰地挑起大拇指:“真不简单,继续努力啊!”

而在该院,深受辛育龄影响、鼓舞的,远不止他接触过的科室、同仁。该院医生、首届“辛育龄青年奖”获得者娄彦妮是从书本上开始了与辛育龄的神交。那是2003年,娄彦妮还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三年级学生。一次针灸课上老师讲到,我国老一辈医学家早就在开展针刺麻醉研究,著名的胸外科专家辛育龄教授在肺叶切除手术中应用的就是针刺麻醉,叶剑英元帅还陪同来访的美国尼克松总统现场参观。小小的银针,居然能有这么大的作用,同学们都感到特别震撼,对传统医学充满了兴趣,对手术医生充满了景仰。“那时起,辛育龄这个响亮的名字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娄彦妮说,2007年有幸成为中日友好医院的一员,入职培训时她更了解到,医院的建院愿景之一就是“建设中国中西医结合的基地”,而辛育龄教授就是这一蓝图的绘制人。

娄彦妮所在的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建科元老张代钊教授和李佩文教授,常向青年医生讲起和辛育龄院长一起工作的故事。关于如何实践中西医并重与融合,辛育龄说:“中医要向西医学习,西医也要向中医学习,中医和西医要互相协作,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辛育龄在1995年主编的《癌症的电化学治疗》一书中还指出,“中医药可增强电化学疗法的疗效。电化学疗法属于局部疗法,而服用中药能起到全身治疗的作用,并且活血化瘀的中药能促使电化学治疗后残留坏死物的吸收……”正因有了辛育龄的倡导与垂范,中日友好医院这样一家大型现代化综合性医院开创了别具一格的中西医结合学术新风,并传承至今。

工作上锐意在前,生活上艰苦朴素;工作中用最高标准,生活中低调简单……马晓伟说,时代在变,物质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但辛育龄值得大家学习的东西没变,那就是共产党人始终把国家、人民放在最前面的精神境界和自我要求。

座谈会上,参会者反复提起,直到90多岁,辛育龄办公室的灯光仍然每晚亮起。那灯光,为大家指引着前行的路。

来源:健康报(2月2日)

新闻链接:人物 | 从百岁辛育龄身上学到的事

上一篇: 健康报:从百岁辛育龄身上学到的事

下一篇: 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 介绍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