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医院院级器官移植中心:不辜负捐献者的大爱,拯救器官衰竭患者
中日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周晓峰:该院的移植肾成活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术后一年和五年存活率分别达到95%、80%以上。
“我现在状态挺好的,说我不是病人,大家也能相信。”不做介绍,很难看出,与记者谈笑风生的董女士是一名曾徘徊在生死边缘的肾移植患者。
几个月前,董女士在中日友好医院成功完成肾移植,她告诉记者,此次手术最大的获益是摆脱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负担。“我之前经历了肾衰的保守治疗和透析两个阶段,那时生活质量非常差,总是担心肌酐会高,害怕自己突然就不行了。平时要吃无盐餐,不能多喝水,血压非常高,每天都得坐着睡觉。另外,每周要去医院3次做透析,每次4个小时,在透析室的时候经常要抢救,很恐怖的。”
现在,董女士希望自己能尽快投入工作,回归正常生活。
中日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周晓峰告诉记者,该院的移植肾成活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术后一年和五年存活率分别达到95%、80%以上。2019年,肾移植团队做了近100例肾移植手术,所有患者和移植肾的存活达到100%。
对于器官衰竭患者来说,器官移植是目前拯救他们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中日医院是国内最早开展器官移植的医院之一,也是国内少数的具备四大器官(肝、肾、心、肺)移植资质的医院之一。该院副院长刘勇介绍,目前医院已经成立了包含普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重症、手麻、病理、检验等多学科的院级器官移植中心,为患者提供器官移植临床医疗服务。
今年3月,中日医院接诊了因药物损害,肝脏出现功能异常的刘女士。普通外科主任杨志英介绍,刘女士当时情况极为凶险,“整个人是黄的,处于不清醒的状态,已经出现了肝昏迷的前期症状,胆红素到了500多,凝血因子已经没有了,随时可能出现脑出血死亡、消化道大出血死亡等紧急的情况。”医护人员立即给刘女士上了生命支持系统,包括人工肝、血滤、呼吸机等。
“这样的病人如果不做治疗、不换肝的话,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了。”杨志英说,紧急情况下,亲体捐肝是最好的,但遗憾的是,经过评估,刘女士亲属的肝脏都不适合,只能等待国家的器官移植分配系统分配通知。
刘女士的情况在系统中评估属于“超A级”,是最严重、最紧急的状态。医护人员在系统提交申请后很快就得到了一个外地的肝脏供体。
“我们马上启动紧急肝移植流程,把移植供体转运到医院。这时候患者已经处于一种弥留状态,靠呼吸机支持,肾脏功能也是靠血滤。在血液不凝的状态下,手术切口都在渗血。”杨志英说:“只有新的肝脏移植成功才可能挽救她的生命。”
在医院多学科团队的支持下,不到一个小时,医护人员就为刘女士换上了供体肝脏。胆汁出来的一瞬间,大家如释重负。“新肝脏发挥作用,凝血开始恢复了!”
术后第1天,刘女士开始恢复神志,第6天能跟人交谈,第26天就顺利出院了。
杨志英介绍,自从去年开展肝移植工作以来,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开展了14例肝脏移植,手术成活率是100%。包括刘女士在内的所有患者目前都恢复良好。
在中日医院,每个器官移植团队都抱有同样的理念——安全、质量,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不断推进器官移植工作。
68岁的老侯去年在中日医院做了肺移植手术。他告诉记者:“我从手指都不能动,到今天能站起来跟大家说话,真是太高兴了!肺移植团队竭尽全力拯救老侯,创造了一个奇迹。我无以报答,唯有好好活着,活出彩!”
“为了不辜负每一位捐献者的大爱,为了让每一位终末期肺病患者重新获得畅快呼吸的感觉,持续努力。”胸外科兼肺移植科副主任梁朝阳说。
梁朝阳介绍,中日医院院首任院长辛育龄教授是我国开展肺移植临床应用第一人。此后,医院在肺移植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领域不断探索。2017年3月,医院在优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及胸外科平台基础上,成立了由王辰院士担任主任的肺移植中心。成立四年多以来,中心完成的肺移植病例数已逾300,患者的一年生存率、五年生存率都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心的肺移植手术仍安全开展。
器官捐献是器官移植的基础。刘勇介绍,2018年1月,医院成立了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迄今为止,已经开展了73例器官捐献,拯救了232名垂危患者的生命。他还透露,医院准备在“十四五”期间打造国家级大器官移植中心——推进器官捐献和获取;加强器官移植的临床服务能力和学科建设,打破器官修复等技术瓶颈;大力开展活体器官移植、多器官联合移植工作;培养人才,每个科室都至少要有3个器官移植临床医生团队等,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6月9日,中日医院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举办“器官捐献、生命接力”户外健步走公益宣传活动,邀请了移植病友与家属、医务人员、医务社工、志愿者等参加。(中日医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