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 >>
- >>
第五个“中国人体器官捐献日”: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数量位居世界第二
央广网北京6月11日消息(记者车丽)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今年6月11日是第五个“中国人体器官捐献日”。目前,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数量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受者生存率等指标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器官捐献移植的发展瓶颈在哪?如何保障分配器官资源的公平公正,怎样进一步提升移植水准实现生命接力?
37岁的董女士近日来到中日友好医院肾移植中心复查。她因肾功能衰竭于3个月前在中日友好医院接受肾移植,7个小时的手术后,董女士获得了新生。“换完后的生活质量,比透析和保守治疗好很多,透析需要每周去医院3次,每次躺4个小时,而且透析时不能多喝水,做完手术后我觉得自己和正常人一样。”
像董女士一样通过肾移植手术获得新生的,仅在中日友好医院近3年来就有200多人。现在,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数量已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受者生存率等指标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表示,国际上已开展的器官移植我国均已开展,部分器官移植技术实现突破,国际领跑。“如自体肝移植技术,无缺血肝移植技术;手术机器人完成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已开始临床应用,并逐步普及;儿童肝脏移植技术国际领先。同时,在器官维护和获取技术能力方面,生命支持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器官保存技术取得突破。”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整体上器官移植的供需仍然紧张,供需矛盾为1:4,不少患者等不到合适的供体。中日友好医院普通外科主任杨志英表示,临床中,大爱捐献的供体中也有部分肝脏因有重度脂肪肝、原发的肝脏疾病等不能应用,使器官短缺的情况更加严重。
杨志英说:“希望通过新的技术手段,通过体外脏器功能的修复,使这些脏器由不能用变成可用,就能使脏器的供应增加,使更多的病人能得到治疗。我们正在和中山大学的何晓顺教授团队一起做离体器官的修复工作,希望能在一南一北建立两个脏器修复中心,为我们的移植工作提供更大的助力。”
国家卫健委2020年发布的《人体器官移植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明确,加强人体器官移植管理。建立人体器官移植病例登记报告制度,对移植医院进行定期评估。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刘勇表示,不断加强器官移植的临床服务能力和学科建设,加强技术水平,更好地实现生命接力。“我们下一步还要大力开展活体器官移植、多器官联合移植等工作,包括儿童器官移植,这都是目前跟国际接轨的一些工作,这也是我们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人体器官捐献,用爱心实现生命的接力。2015年以来,公民自愿捐献已成为我国器官移植来源的唯一途径。我国形成了兼顾脑死亡和循环死亡的器官捐献标准,规范器官获取流程,启用中国人体器官分配计算机系统,将患者病情紧急程度和器官匹配程度等医学指标作为分配器官资源的唯一准则,保障器官分配科学、透明、公平、公正。郭燕红表示,“卫健委与公安部建立防范打击组织出卖人体器官违法犯罪数据资源共享机制和联动机制,通报相关案情以警示行业,配合司法机关依法对涉案机构和人员严惩,顶格进行行政处罚,保持对违法行为的高压打击态势,对非法开展器官移植、器官捐献实行‘零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