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杨文英教授团队在糖尿病遗传学领域进展报道
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杨文英教授团队通过对2007-2008年全国糖尿病与代谢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库进行深入挖掘,证明中国人群中母亲糖尿病史较父亲糖尿病史对于个体糖尿病风险影响更大,进一步他们发现仅母系糖尿病史与子代较差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密切相关,母系与父系糖尿病史均与子代较高的胰岛素抵抗水平相关,从而提出母系与父系糖尿病史通过不同的机制参与子代糖尿病的发生。相关研究成果题为“Maternalandpaternalhistoriesdifferentiallyinfluencerisksfordiabetes,insulinsecretionandinsulinresistanceinaChinesepopulation”,2021年3月发表于《糖尿病研究杂志》【JournalofDiabetesInvestigation】。
糖尿病是一种家族聚集性疾病,其发生与家族成员间共同的遗传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亲代家族史是糖尿病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个体糖尿病风险的评估。既往研究提示父亲与母亲可通过不同机制影响子代的代谢及其后期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在中国人群中,母系与父系糖尿病史对于子代糖尿病患病风险的意义及其作用机制尚无结论。
该研究团队基于全国糖尿病与代谢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库39244例参与者数据,研究了母系与父系糖尿病史对中国人糖尿病患病风险的贡献。结果发现,在父母均无糖尿病史、仅父亲患糖尿病、仅母亲患糖尿病、父母均患有糖尿病的人群中,年龄、性别标准化后的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8.59%、12.56%、15.86%和29.81%,糖代谢受损患病率分别为24.13%、25.41%、31.13%和50.80%,仅母亲患有糖尿病的个体中患病率均显著高于仅父亲患有糖尿病的个体。逻辑回归分析发现单独母亲糖尿病史、单独父亲糖尿病史以及父母双方糖尿病史的个体其糖尿病风险分别是父母均不患有糖尿病个体的2.01、2.67以及6.37倍,糖代谢受损风险分别为1.28、1.65和3.45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仅母亲糖尿病史与子代胰岛素分泌功能显著负相关;父亲糖尿病史与母亲糖尿病史均与个体胰岛素抵抗水平显著正相关,但父亲糖尿病史的效应强度显著高于母亲糖尿病史。这些结果证明,中国人群中母亲糖尿病史对于子代患糖代谢异常风险的影响更大,母亲与父亲糖尿病史通过相同与不同的机制对个体糖尿病患病风险产生影响。
这项研究的结果首次为中国人群父母糖尿病家族史分别对子代糖尿病风险的影响提供了具有代表性的数据支持,强调了家族史的详细评估,尤其是详细了解父母各自的糖尿病患病情况,对于中国人群中糖尿病高危个体的确定以及糖尿病的精准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epdf/10.1111/jdi.13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