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党群工作>重大专项>创先争优

中日友好医院创先争优群英谱三

发布来源:中医医技总支
发布时间:2012-05-21
字体:【

中日友好医院创先争优群英谱三

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党支部

一、红歌联唱献给党,支部联谊情意浓。为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展示医护工作者良好精神风貌,组织了支部联谊唱红歌活动,与放疗/核医学科党支部的全体党员共唱红歌。

二、科普、义诊进社区。与《抗癌之窗》联合举办大型科普讲座及义诊,围绕“妙手把脉、仁术护生”的主题,从备受瞩目的中医药肿瘤防治方面展开,讲述中医中药在肿瘤的治疗与康复中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讲座结束后相关专家对患者进行了答疑及义诊。前来参加活动的患者有近200人。

三、粉红丝带,延续关爱。支部自2008年创立“粉红丝带”俱乐部以来,历经4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规模和社会影响不断扩大。2011年分别举办了以“感谢有你,感恩有我”和“相聚金秋,关注检查”为主题的乳腺癌健康知识系列讲座。

四、学术盛会,交流创新。大会以“中医与西医、循证与辨证、理论与实践”为主题,就当前肿瘤学科发展中的多学科综合治疗、重点专病、专科特色技术以及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等课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来自全国共约4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五、齐心协力,申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由贾立群主任带队,科室骨干力量吃住在宾馆,放弃假期的休息,将科室自张代钊教授、李佩文教授以来的二十余年历程、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整理沉淀。经过科室所有人员和全院各处室的共同努力,最终获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六、实践医改精神,援建基层医院。自2009年起陆续在山西、河北、浙江、陕西、内蒙古等地的基层地区开展“中医肿瘤专科建设”项目,帮助基层中医院筹建肿瘤科,促进原有肿瘤科成为优势科室。目前,已与10余家基层医院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帮助6家单位筹备、建立了中医肿瘤科。

七、医患抗癌联谊会,严寒冬日送温暖。举办“医患抗癌联谊会”,邀请肿瘤患者畅谈共同抗癌的成功经验,在严寒的冬日里为患者送上了一份温暖关爱和抗击病魔的信心。(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党支部)

中医风湿病科党支部阎小萍

业内提及中医风湿,不能不提及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风湿病科,不能不提及阎小萍主任。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组长单位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科室,学科带头人阎小萍主任无疑是中医风湿界的领军人物。“与时俱进,学无止境”是阎主任的座右铭,也是她对全科人的训诫。作为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阎小萍主任想的是让中医风湿学科传得更广、走得更远。她多次受邀赴澳大利亚UTS大学、RMIT大学、马来西亚中华中医药学会、台湾等地讲学授课,传播中国中医药文化,也寻求中医风湿病学在跨学科、跨文化以及跨地域的合作。

提起阎主任,她的病人会这么说:“老教授真厉害,看整整一天的门诊都不喝口水、休息一下。”主任的学生会这么说:“阎老师太辛苦了,我们年轻人都熬不住了,老师还在挑灯夜读。”护士们会这么说:“我们主任是超人,下午飞走,早上就能飞回来。”阎主任自己说:“我不如别人聪明,就只能比别人多下功夫、多花时间。”

每周一、四的门诊,总是有外地的患者慕名而来却挂不上号,阎主任不忍心增加患者的额外负担,经常加号,原本就人满为患的门诊就一拖再拖,过了中午1点还没能吃上中饭便是常事。主任总是说:“患者花了时间,花了金钱到我们这来,我们一定要让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评审的时候,阎主任颈椎病犯了,她带着颈托伏案工作,每天休息的时间不超过5小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评审其间恰逢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奖以及一项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开讲,阎主任奔忙于多个会场使每项工作如常进行,而过度劳累使主任的颈椎病又再次发作。

阎主任从医40多年,既沉醉于中医的博大精深,又能接纳西医先进的诊疗技术。阎主任师从焦树德先生,一方面宣扬焦老的学术思想和理念,一方面在60岁之际还亲自前往协和医院风湿病科学习,探索风湿病中西医结合发展的道路。

在支部工作中,阎主任不断摸索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她提出了科室核心工作组的工作方法,在此基础上又探索“支委扩大会”和“支部生活扩大会”等民主、公开的管理模式。

作为中医风湿病科的学科带头人,作为全国的名老中医,阎小萍主任本着兼容并包的精神,在促进中医发展的道路上不懈努力。(中医风湿病科党支部)

中西医结合心内科党支部刘力平

刘力平护士长是我院培养的第一批护理人员,与医院一起成长,在护理岗位上一干就是近30年。这个护理团队在她的带领下,以创先争优为契机,在科内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体现团结的力量和价值,创造出先进和优秀的成绩。

中西医结合心内科有床位50张,主要收治重症的心脑血管病患者,大多为中晚期。患者年龄大,病情重,病情变化快,卧床患者居多,护理工作量大。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以来,刘力平带领全科护理人员积极响应号召,以新的护理模式开展护理工作,在护理人员短缺的情况下,高标准完成工作,充分发挥党员和积极分子的带头作用。

由于收治病种的特殊性,刘力平经常组织大家认真学习相关医学基础知识,并且将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结合科内实际情况,传授“如何做好病情观察”,使年轻护士很快适应本科室的护理工作要求,在工作时学会在正常体征中发现先兆或微小病情的变化,及时提醒医生做相应的处理。很多患者就是通过护士仔细的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及时治疗,脱离危险。

刘力平带领的护理团队每一位成员都具有奉献精神,因抢救患者的情况时有发生,即使在临近下班时,大家也都会主动留下来,直到把工作完成好才离开,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体现了奉献精神。很多患者家属因此深受感动,向她们表以衷心的感谢。

她还以患者利益为重从细微处关心体贴患者。虽然护士工作繁忙而琐碎,还必须要尽心尽责做好每一件事。一个着凉感冒可能会诱发患者原发病的加重,给患者带来痛苦,增加负担,在天凉时刘力平会主动为患者搭一件衣服,看见患者行走不便时主动搀扶一下,夜间巡视时主动帮病人盖一下被子等等,虽然都是一些小事,充分体现她对患者的关爱,经常有患者出院时说:在护士长的带领下,这里的护士心太细了,让我们觉得很温暖。

正因为有刘力平这样的好带头人,正因为有这样一群热爱护理工作的人,在中西医结合心内科住院的患者体会到了家的温暖。(中西医结合心内科党支部)

药学部党支部

作为全院大的科室,药学部下设西药调剂、中药调剂、临床药学、制剂和药品管理五个二级科室。有116名正式职工、29名劳动合同工以及16名住院药师轮转培训人员。党支部现有党员28名,在支部书记、科室副主任陆进的带领下,提出“促进合理用药,药师在您身边”的口号,将促进合理用药,保障患者安全作为医院药学工作的重点。以“全国青年文明号”门诊西药房为依托,率先设置了“党员示范岗”,实行党员挂牌服务制。

药物治疗是每一名来院患者就诊的最后环节,处方调配工作又是这最后环节中的重点。近年来,我院业务量逐年激增。2011年度,药学部各药房在完成调配工作的同时,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满足患者需求,在门诊中、西药房设立了合理用药咨询室;引入先进质量管理工具,在门诊西药房开展“品管圈”工作;在门诊西药房设置高风险人群窗口,将妇科、产科、儿科等高风险人群的处方统一至该窗口由经验丰富的药师负责调剂;建立方便患者和医生的“药学部与临床医师联系单”,将门诊药房审核出的处方问题明确列出,临床医师可以根据联系单准确地修改处方。2011年底,被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北京市示范中药房”称号。

党支部紧密围绕“服务患者、服务临床”这条主线,组织各种主题实践活动。邀请各临床科室主任、专家开展药物个体化治疗座谈,了解临床医师对治疗药物监测工作的需求,以期改进工作质量。为缓解窗口药师精神压力,邀请中医医技总支焦明铭书记对门诊西药房药师进行减压心理治疗。为提高药师与患者沟通技巧、提升我院药师药学服务水平,邀请专业培训师为全体药师进行培训。作为北京市医院药师培训基地,药学部抽调业务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药师承担带教任务,陆续为顺义区医院等我院对口支援医院培养住院药师十余名。支部先后两次组织科室党团员、业务骨干赴顺义与当地多家医院进行医院药学交流活动。以处方点评与医嘱审核工作为切入点,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丰富的形式,辐射带动顺义地区医院药学发展。

药学部重视学科建设,合理设置了五个二级学科。支部将创先争优活动与医院药学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组织党团员、入党积极分子利用休息时间对全院门急诊处方、住院医嘱进行点评。全年完成处方点评40000张、住院医嘱点评1000份。科室副主任张相林是党外人士,他积极支持支部工作,大力推动学科建设,发起并担任中国药理学会治疗药物监测研究专业委员会首届主任委员。

此外,还先后开展了首届全国治疗药物监测年会、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治疗药物监测理论与技术培训班、中日药物警戒实践培训班,以及第三届中日友好医院临床药学实践与探索研讨会等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推动了学科建设的步伐,带动了全科药师尤其是青年人才业务水平的提高。(药学部党支部)

病理科党支部罗杰

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位党员,她默默地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身边的人。她,就是病理科的罗杰大夫,我们都亲切的叫她“罗老师”。

罗老师在多年的病理工作中,以娴熟过硬的诊断技术,执着地履行着“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她对待标本,就像对待一个鲜活的生命一样充满了责任感。认真、严谨、准确、及时地发出每一例病理报告是她的工作原则。

“冰冻”是手术病理急会诊。听到“冰冻”报警声,总会看到罗老师一路小跑着赶到取材室,第一时间检查标本并指导下级大夫取材。多年来罗老师在冰冻时养成的“小跑习惯”总是在提醒我们:冰冻对于病理科就是一场争分夺秒的战争,早一分钟发出报告,躺在手术台上的病人就能少一分钟的痛苦。

罗老师很热爱自己的工作。面对每天堆积如山的病理切片,她很喜欢说:“没什么可怕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然后,就看见她一头埋进显微镜里,几个小时不挪窝。多年来,她已养成不处理完当天外检就不下班的习惯。在病理科工作量如此之大的情况下,要做到这一点,加班是必然的。

罗老师的“换位思考”做得最好。她对待每一位会诊患者都非常的耐心,总是用最通俗的语言和最形象的比喻与患者沟通,让患者明白这些专业诊断术语所包含的临床意义,患者都很信服和感激她。

罗老师喜欢分享。她常常把积累多年的诊断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大家。每当有好的病例,她都会兴奋异常地把大家召集到多头显微镜下分享她的诊断思路和经验体会。听罗老师在镜下讲病理切片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她观察仔细,细路清晰,知识丰富,能从隐藏的蛛丝马迹中辨别出肿瘤的真伪。一张切片被她讲解得既生动又形象,让我们记忆深刻。

罗老师“好为人师”。她主动承担起年轻住院医生的带教工作,收集教学切片,利用业余时间在显微镜下给他们讲解每一张切片,让他们能少走弯路地步入病理殿堂。年轻人因感受着罗老师对病理的热爱而渐渐喜欢上病理这个又苦又累还吃力不讨好的工作。

罗老师“好管闲事”。她通过坚持科内讲课,读片讨论等形式在科里营造了一种互相学习、分享,共同进步的和谐氛围。

罗老师的认真、乐观、热情、正直,像春日的一缕阳光,温暖着我们大家。我们喜欢这样的共产党员。(病理科党支部)

中日友好医院 © 版权所有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