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院务公开>健康速递

把“光阴的故事”讲下去

发布来源:《健康报》
发布时间:2024-10-31
字体:

拍摄展映纪录片、布置开放院史展、筹备举办庆祝大会,老专家讲述亲历往事,中青年专家研讨学术发展,新员工投身院庆运动会、书香节……连日来,中日友好医院建院4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46年前,中国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就在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描绘了一幅蓝图,那就是要建设中国的现代化医院。”该院党委书记宋树立介绍,经过6年的规划、筹备和建设,1984年10月23日,中日友好医院正式开院。回首过去40年的光阴故事,哪些字眼需要一代代铭记?哪些段落值得反复咀嚼?哪些篇章需要接力书写?宋树立说,院庆系列活动意在“让我们再走一遍40年艰难又辉煌的创业之路”,找寻上述问题的答案,以浓墨重彩地书写好下一个40年。

以对党赤诚承担责任使命从革命年代目光坚定、与白求恩并肩作战的少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白衣白帽打着领带、跟随外国专家出诊学习的青年,到一身手术服、领衔针刺麻醉手术的专家,头戴安全帽、在医院建设工地奔波的辛劳院长,在中日友好医院院庆纪念册里,首任院长、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七一勋章”获得者辛育龄的身影不时出现。“老院长与党同龄,他的一生更与党同心、与党同行,留给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院庆大会当天,该院多位受访专家表示,也正因如此,该院自诞生之日起,就打上了红医精神的烙印。在红医精神的指引下,该院勇担责任使命,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不畏艰险、挺身而出、无私奉献。1998年夏天,长江流域遭遇特大洪水,该院医务人员组织第一支“国家医疗队”,赴长江大堤最危险的地方开展医疗防疫。2003年春天,非典突如其来,该院被指定为定点医院,成为主战场。“3天内,我们完成了3万平方米的专科病房改造,迅速接收患者。”该院一位年轻的护士说,“听护士长讲,那些病区当时都是崭新的,但为了达到救治要求,不得不重新规划改造,拆墙的时候不少人都心疼得哭了,但该干的活儿却一刻不停。最终,我院成为全国危急重症患者率最高而死亡率最低的非典专病医院。”2004年印度洋海啸灾害发生,该院派出医务人员,圆满完成国际医疗救援任务;2008年北京奥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医疗保障,抗击新冠疫情,该院坚决听从党中央号令,召能战、战必胜。宋树立介绍,为进一步传承和发扬红医精神,该院于2021年成立“辛育龄小分队”,队员由“辛育龄青年奖”获得者、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等青年骨干组成。自成立以来,“辛育龄小分队”坚持开展进社区、进基层义诊活动,积极参与医疗保障、应急救援、科普宣讲工作。“未来,我们将继续传承红医精神,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共同践行中日医院青年的责任担当。”宋树立说。

用中国声音回答世界难题一双浓眉、一副黑框眼镜,温文儒雅、风度翩翩,在院庆纪录片泛黄的影像里,他是清俊的中青年医生骨干;身着白衬衫,手拿培训材料,在院史纪念册里,他作为国家级专家,站在简朴的讲台后,为台下或年轻、或年长的基层医生授课指导。“看,这就是咱们内分泌科的老主任潘孝仁教授!”年轻的医生们眼神中充满崇敬。“建院之初,人们都说我们的建筑很漂亮、医务人员面貌很好,但这家新医院到底行不行,能不能成为一家好医院,谁也不敢说。”回忆最初的岁月,不少老专家感叹创业艰难,“毕竟,任何有广泛声誉的医院,都需要底气、底蕴。”如何做出有分量的研究,拿出令人叹服的成果?1986年,时任该院内分泌科主任潘孝仁发起了大庆研究。20世纪80年代,糖尿病席卷发达国家,尽管当时已有降糖药,但只能“治已病”就意味着人类始终被糖尿病追着屁股打。如何预防糖尿病?全球医学界都没有明确对策。潘孝仁从美国学成归来,亲眼看到了欧美国家的糖尿病防治难题;归国后,又见证着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飞速发展。潘孝仁意识到,中国也将很快迎来吃喝不愁的日子,糖尿病的威胁也将如影随形,必须提前行动,找出办法。那时还是物资匮乏的凭票购物年代,全国的糖尿病发病率不到1%,去哪儿找研究对象?较早实现生活水平提升、居民居住相对集中、人口流动极少的黑龙江省大庆市进入潘孝仁的视野。1986年,潘孝仁带着研究团队出发了,世界上最早的随机分组糖尿病一级预防试验在大庆启动。据参与的专家回忆,他们每年都要到大庆研究现场工作,当时北京到大庆的火车要开21个小时,常常只能买到站票。当时已年过半百的潘孝仁就跟大家一起铺报纸坐地上。他当时已经得了鼻咽癌,但还是坚持到一线去给当地医务人员讲解筛查技术,上门入户进行科普宣传。这是一次史无前例、超大规模的糖尿病调查研究。当年,大庆25~74岁的人口有28万人。研究组对其中的11万人进行调查,筛查出新诊糖尿病患者630人、糖耐量递减患者576人。通过6年生活方式干预,该研究在世界上首次证明,通过简单的中等强度的生活干预方式,就能将糖尿病的发生率降低51%。后续的一系列研究不但在世界上首次回答了“糖尿病能否被预防”这一难题,更为全世界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重温潘孝仁的故事,让该院职工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位老主任的远见和情怀。“40年来,一代代中日医院人锐意进取、殚精竭虑,诞生了诸多医学大家,树立了无数丰碑,逐步形成了颇具中日友好医院特点的文化内涵。”中日友好医院院长周军表示,在这股力量的带动下,近年来,该院科研体系建设日臻完善,获批国家自然基金委支持项目数、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数连年攀升,2022年以来转化科研成果18项,转化金额超过1亿元。瞄准国家重点、人民需求,今年,该院科研经费再创历史新高。更多“潘孝仁的故事”,正在开篇。

凭仁爱进取承载万家圆满在中日友好医院四十年院史展上,人们纷纷驻足在最前面的一张大照片前阅读文字介绍: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期间,通过远程医疗管理系统与中日友好医院视频连线,对卫生健康有关工作作出指示,要抓好信息化建设,更好为群众服务。“我院是改革开放后首批国外无偿援助项目之一,是当时中国最富国际色彩、设施最为先进的现代化医院,建院之初就站在了时代的前列。”宋树立介绍,在40年的时间里,该院始终坚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提升医疗服务。与此同时,该院努力践行“国家队”职责,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使先进诊疗技术和管理理念根植于基层地区。远程医疗,就是其中的重要形式。“通过一部手机,我们希望串联起所有就诊流程,并且根据调研、统计和公众反馈不断打磨、完善。”该院信息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该院的线上服务功能已经成为患者看病就医的贴心助手。该院墙体上大写的“惟健康可承载圆满”标语,诠释着这家40岁医院的种种努力。“目前,我院各项医疗指标均处于历史最好水平,电子病历应用已达到六级水平,院容院貌焕然一新,门诊、病房等诊疗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周军介绍。40年,承载着建设“中国现代化医院的示范、中西医结合的基地、对外合作的平台”重托的这家医院,站在新的起点,开始讲述新的故事。

文章来源:《健康报》记者:崔芳

中日友好医院 © 版权所有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