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部概况

新闻动态

群策、共情,形成照护患者的合力——中日医院国际部MDT门诊侧记

来源:

201762日上午,在中日医院新国际部肺移植MDT门诊,我国著名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家、肺移植中心主任王辰院士,我国著名肺移植专家、肺移植中心副主任、肺移植科主任陈静瑜教授以及肺移植中心相关科室的专家,包括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胸外科、影像科、康复科、放疗科等联合在国际部出肺移植MDT门诊。

询问病史、讨论病情

国际部门诊楼三层共设置五间MDT诊室

第一位患者是来自于青岛的一位50岁中年男性,有长期的慢阻肺病史,8年前行右肺减容手术,近半年来无法脱离氧疗。

完整疾病的拼图

身高、体重、血型、氧疗的时间、既往肺部疾病的情况、其他基础疾病、还有营养状况等,陈静瑜医生耐心、细致询问了患者家属相关信息。

王辰院长则从吸烟史、职业史、肺动脉高压、结核的评估、心功能评价等方面详细了解患者病情。

此外,胸外、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影像科、康复等相关专家也各自从自己的角度对这个病例进行询问、阅片、阅读既往病例资料、讨论等,利用门诊有限的时间和资料,给患者一个尽可能全面的、中肯的意见。

我国著名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家王辰院士从患者吸烟史、职业史、肺动脉高压、结核的评估、心功能评价等方面详细了解患者病情

我国著名肺移植专家、我院肺移植科主任陈静瑜耐心、细致的询问了患者家属病人的身高、体重、血型、氧疗的时间、既往肺部疾病的情况、其他基础疾病、还有营养状况等

今日的肺移植MDT门诊,还有很重要的一个细节——“看病人”。临床诊疗中,“bedside”向来是被强调的极为重要的一环。虽然就诊肺移植的很多患者都是终末期,病情不允许在门诊辗转。陈静瑜教授主动提出观看家属手机里患者近期的视频,以便更好地了解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目前的生活状况。这也是医学中的整体观点,不能只见疾病、不见病人,治疗更是需要针对带有疾病的病人,——这样才能更好地完善疾病的拼图、制定适合的诊疗方案。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三部主任代华平参与病情讨论

肺移植科副主任梁朝阳回答家属询问手术相关问题

“共情”与“反思”

“子非鱼,安知鱼之苦”,正如幸福是件带有强烈主观色彩感受的事情,痛苦也是如此。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等待肺移植的患者们可能因各种原因、各种疾病导致呼吸衰竭。而在我国,肺移植有个严重的现状——不到万不得已不选择肺移植,就诊时可能就已经呼吸机依赖、甚至气管插管。对于今天这位就诊的患者来说,他有明确的肺移植指征,但是却不是合适的时机。他身高172cm,但是体重只有49kg,营养状况差;不能离开氧疗、肺动脉压力极高,现阶段合并有慢阻肺急性加重等情况,转运途中风险大;血栓、结核等合并症情况不清;在等待肺源的过程中可能因各种突发情况而出现意外。我们有遗憾,但并不悲观,但也需要反思,在今后的工作中需积极推动肺移植观念的更新。

陈静瑜教授与肺移植科副主任陈文慧讨论病情

肺移植,不能像修车师傅那样只想着“换零件”,毫无共情、敬畏与悲悯地干预器官。所以今天的肺移植MDT门诊,各位专家也和患者家属亲切沟通了移植的决心、经济状况、家人的关系等;考虑到其转运途中的风险,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对于手术成功率的解释更是坦诚。我们医者,需要“共情”与“反思”。

多学科专家阅片

医者的责任

多学科诊疗模式(简称MDT)是指多个学科的专家组成工作组,针对某一疾病,通过定期会议的形式,使多个学科取长补短,制定出针对每一位患者的、最适合的治疗方案,继而由相关学科单独或多学科联合执行该治疗方案。据国际部行政总监张知新介绍,目前国际部拟开设9MDT门诊,包括肺移植MDT门诊、不孕不育MDT门诊、癫痫MDT门诊、肺癌MDT门诊等。MDT门诊的出诊科室至少由3个科室组成,最多达7-8个科室组成。诊区主要集中在新门诊楼三层,出诊团队阵容强大,有包括院士、国医大师、中华医学会多个专科学会主任委员、长江学者等在内的医学专家团队出诊。

讨论病情

肺移植,作为慢阻肺、肺纤维化、肺动脉高压、弥漫性支气管扩张等疾病进展到严重阶段时唯一有效、彻底的终极治疗手段,被视为很多患者的救命稻草。在脏器移植中,肺移植是器官移植中的高难度技术。开展规范、高水平的肺移植则需要完备、强大的多学科群来支撑。肺移植MDT门诊是第一步、是桥梁,但绝对不是单独的第一步。该病例门诊结束时,王辰院长、陈静瑜教授等参与的专家们都表示后续会跟进这个病例。

参与会诊的康复科、国际部专家

医学领域,有“权威”之说,很多患者、家属也是慕名而来。但是作为医者,则不能被套上权威的镣铐,应时刻保持着谦虚的态度。就像哲学家所说的,“假定自己是无知的”——对每一个病例都有责任去做我们该做的,仔细研究、欢迎质疑、展开讨论,以期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更适合的医疗决策。在肺移植这伟大而美妙的冒险中,步步前行。这大抵也是肺移植MDT门诊的初衷吧。

本文作者:童润、仇玉青摄影:朱兴鑫、张杰

中日医院国际部门诊介绍

国际部新门诊楼

为适应国家社会发展,满足在华外宾和持商业医疗保险人员的就医需求,中日医院国际部新门诊楼于2017526日正式启用。新建的国际部门诊楼8400平方米,是我国单体建筑面积最大、拥有完备高端医疗设施、最具现代门诊特征的涉外医疗门诊楼。门诊楼与专有100张床位、庭院式的住院部一起,构成了设施先进、环境优美、温馨体贴,达国际水平的涉外医学中心。

中日医院国际部建立于1984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建立的涉外医疗机构之一,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医疗保障作用。曾经一半或以上的在京外国人就诊于中日医院国际部;众多国内外社会贤达和著名人士在此获得救治;国际部曾承担并圆满完成奥运会等系列大型国际医疗保障任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大量在华外国人,持有商业医疗保险(包括国际商业医疗保险)的社会人士就医需求量显著增加,对就医便捷度和医疗水平的要求不断提升。在新形势下,医院原有的仅800平方米门诊,50张病床,技术体系与管理方式老旧的国际部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为此,医院于2016年将国际部病床扩大增加为100张,同时启动建设新门诊楼。

新门诊业务范围广泛,可容纳日门诊量800人次,拥有32个达国际高端水平的诊室,设有呼吸、心脏、消化、内分泌、风湿、妇产科、儿科、中医、康复等34个专科及特色专病门诊,有包括院士、国医大师、中华医学会多个专科学会主任委员、长江学者等在内的医学专家团队出诊,同时开展多学科联合诊疗;借助设在医院的国家远程医疗管理与培训中心优势,在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持下,创新互联网医疗模式,联结国际、国内著名医疗机构,实行国际、国内疑难危重症远程会诊;另有日间病房、输液观察、独立的磁共振影像(MRI)、CT、系统的多专科检测治疗设备,同时建有相对独立的地下停车设施方便就诊。

专家在国际远程会诊中心进行会诊

国际部住院部借助中日医院雄厚的学科实力,实行主诊医师(AttendingPhysician)负责制,多学科高级专科医师会诊制度,采取符合国际商业医疗保险要求的现代医疗管理体制。

国际部对患者的照护不仅体现在高超的医疗技术,舒适便捷的硬件条件与环境上,同时注重体现现代健康服务理念并付诸实践。积极探索创新服务模式,将发展会员制,提供团体健康保障,建立健康管理团队和国内外远程医疗专家库,应用先进的微创、无痛及精准医学技术,建立系统的预防-医疗-康复全程业务体系,注重人文关怀。医院把国际部作为优质医疗资源和患者对接的开放平台,对内实行本院优秀医疗团队竞聘上岗,对外衔接国内外著名专家和优质医疗资源、商业保险公司和第三方服务公司,打造我院高端医疗市场的独特运营方式及品牌,为患者和医院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相信中日医院全新的国际部将为中外患者提供更为细致完善、体验更为美好的医疗照护,成为满足国家社会发展需要,代表我国顶级水平,承担重要社会职责的国际医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