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新闻资讯

媒体聚焦|《健康报》报道中日友好医院对口支援工作:医师节特别策划——让阳光照进更多人心底

发布来源:健康报
发布时间:2022-08-31
字体:【

从健康扶贫,到公益慈善,他们利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将医者的关爱传递到更远的地方。从科室团队,到专业学科,他们致力于破解难题,推进医学各领域不断发展向前。从文字、绘画,到视频、短剧,他们贡献专业智慧,将“健康中国行动”贯彻到底。


第五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近六个医者团队,倾听他们的故事。


关键词一健康帮扶

带着先进的医学理念、医学技术,以及健康知识,他们走遍万水千山,让更多民众获益。


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

从大别山区腹地到青藏雪域高原,从黄河岸边到赤水河畔,近年来,中日友好医院医务人员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他们除了积极有效地推进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工作,还从根本上实现由“输血供氧”向“造血制氧”转变,为受援地区培育一批好医院、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医疗队伍,使群众在当地就能得到较好的医疗照护。

2021年10月,西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以下简称“二院重症医学科”)挂牌成立。10个月以来,中日友好医院重症医学科段军主任带领团队多次进藏指导科室建设,帮助二院重症医学科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提升重症诊疗护理水平。

一天深夜,一名来自那曲草原的女性患者转诊到二院。患者因感冒出现心慌、气促、咳嗽伴双下肢水肿,来到二院输液时突发晕厥,心脏骤停,呼吸停止,血压为零。重症医学科与急诊科医护人员立即给予心肺复苏、气管插管,谁知患者再次心跳停止,血压骤降,瞳孔散大,外周血氧饱和度降至20%,命悬一线。中日友好医院帮扶专家马军宇紧急投入抢救并全程指导,凭借扎实的理论和临床经验迅速作出判断,予以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深静脉置管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等,终于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患者转危为安,也让二院重症医学科医务人员树立了救治危重患者的信心。


图片

援藏医生、骨科副主任医师张启栋在西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为藏族患者换药。


2022年8月,中日友好医院组团式医疗队进驻内蒙古包头市土右旗医院开展帮扶工作。接诊的第一名患者,让医疗队员、耳鼻喉科医生毕青玲印象深刻。


这是一名老年女性患者,因一场意外,她在8年前失去了儿子,后又不幸诊断出鼻咽淋巴瘤,因为治病几乎花光了积蓄,还要抚养失去父亲的孙子。如今孙子考上大学,老人却突发右侧面瘫、吞咽困难并不时呛咳,呛入气管和肺部的食物使她频繁出现肺部感染。毕青玲通过检查判断老人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已经受到肿瘤侵犯。


为了更好地治疗,毕青玲和土右旗医院一起向中日友好医院发起多学科远程会诊申请,在北京的耳鼻喉科颅底肿瘤刘剑锋主任、血液科龚明医生和放疗科谢桥生医生等迅速响应,探讨患者病情,并与患者及其家属耐心沟通,消除他们的恐惧。此后,两家医院又多次通过远程会诊平台沟通患者的治疗、用药方案及营养支持。毕青玲和护士定期为老人护理胃管并帮助她改变饮食结构,目前老人的身体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近年来,依托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平台,中日友好医院构建了对口支援临床科研教学的新模式,有助于持续做好对口支援,不断提升受援单位医教研水平,留下一支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让更多群众受益。


(撰稿:中日友好医院  尹琳  张何明)


传递无私赤诚的医者心意

在渤海之滨的小城秦皇岛,有一家中华慈善总会冠名,由慈善协会支撑的医院——中华慈善秦皇岛医院。在这家医院里没有生疏的医患关系,有的是医生和患者间的亲切感情;没有将患者拒之门外的冷漠,有的是健康扶贫的义举。

该院院长苏晓衡是一名有40年党龄和大校军衔的医学专家,“把生的机会留给患者,把医疗风险留给自己。”这是他常说的一句话。

来自甘肃省古浪县的老魏患有尘肺病,多方求医无门的他,被妻子搀扶着来到医院求救。苏晓衡得知后,当即启动VIP通道安排患者入院。经过紧急查体和会诊,组织起全院技术力量,共同给老魏实施治疗。术后经过10多天康复,老魏和妻子欢欢喜喜登上了返乡的列车。


图片

医务人员为给尘肺患者进行全肺大容量灌洗治疗。


后来,老魏成了家乡有名的养殖专业户,盖了新房,一家人过上了舒心的好日子。甘肃省古浪县政府得知老魏的故事后,特意从全国各地捐赠的尘肺病救助基金中,拿出10万元转赠给医院,这笔资金后来帮助了10名经济困难的尘肺农民工得到救治,让这份关爱传递到了更远的地方。

这家医院里还有被人昵称“缺心眼儿”的医生、护士和干部。

一天,吉林省辽源市一名患者家属打来的电话,牵动着全院医护人员的心。肺泡蛋白质沉积症(PAP)患者郝先生呼吸衰竭,希望医院能提供帮助。这种疾病多由患者肺表面活性物质衍生的脂蛋白在肺泡内异常聚积,干扰肺部正常气体交换与扩张,造成呼吸困难,肺部感染风险上升。

主任医师张志浩、医院办公室主任李桂新和主治医生赵铁金立即出发,当天乘火车赶到患者家里,劝说其到医院治疗。经在10小时的漫长车程中,持续给患者辅以鼻饲吸氧,终于将患者平安送到医院。经过全肺灌洗治疗,患者的呼吸终于顺畅,血氧分压值达到了正常水平,十余天康复治疗后,患者顺利出院。虽已过去数年,患者一家至今和医生们保持着联系。

不仅为患者提供治疗,将健康理念传递给更多民众,也是医院医务人员的重要工作之一。每年,医院联合党支部都会有计划地组织和带领医护人员深入到农村、工地,宣传健康与安全防护知识,把精心编印的健康科普图文折页发放到乡亲、工友手里,并将专业的医学知识转变为听得懂的“家常话”说给他们听,帮助更多人提升健康素养水平,成为自己的“健康第一责任人”。


(撰稿:中华慈善秦皇岛医院  张文利)


关键词二学科帮扶

从扎根居民身边,到开拓医学新疆域,他们在各领域上下求索,用知识和智慧造福百姓。


建设居民家门口的康复园地

一座包含康复步道、步行测评区、健身操区的小小康复运动广场坐落在居民区中。蓝天白云之下,阳光洒在蓝黄相间的步道上,在鸟语花香中,深蹲、踢腿、慢走……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户外康复训练,舒心的笑容格外温暖。

从只有两三张病床的小小康复诊疗室,逐步发展为总面积1400平方米,涵盖门诊、病房、站点、家庭的示范康复服务平台。十余年间,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医学科的康复设备、治疗场地、人才队伍不断更新换代。2021年入选上海首批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并获评上海市“工人先锋号”。

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周鹏工作16年来,亲历了枫林康复医学科发展的各个阶段,2004年康复医学科建设初期,中心只能依靠最简易的设备,提供基本的理疗服务。后经康复科成员不断学习、求知探索,业务和协作范围持续拓展,基础设施也随之持续扩充和升级。


图片

医务人员使用上肢康复机器人指导肩关节术后患者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为患者全面评估治疗前后情况。


依托医联体平台,近年来,枫林康复医学科与多家二三级医院开展合作,以脑卒中社区康复、骨质疏松症综合管理、髋关节置换术和创伤骨折术后的肢体康复为特色,积极推动“上下联动”的全程康复服务,实现“门诊-病房-站点-家庭”全程康复服务和服务能级的显著提升。与此同时,持续推进助残服务规范,东二卫生服务站被徐汇区卫计委和徐汇区残联授予“徐汇区为老助残社区康复示范点”。并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签署杨坚劳模创新工作室(枫林点)共建协议,将“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理念融入日常工作中,切实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或改善,持续提升康复服务的内涵与核心竞争力,打造居民“家门口”的康复服务平台。

康复病区护士长吴颖华表示,大手笔的硬件升级与康复队伍配套,让居民对家门口的康复服务,有了“触手可及”的全新感受。病区在提高康复护理能力和质量的同时,将人文关怀落到实处,了解患者的需求“投其所好”,增强患者认同感,拉近护患之间的心理距离。

一个个康复故事的背后是一个个幸福的重生,成就的是一个个家庭的回归。看着那一张张痊愈归家的笑颜,医护人员的心里也充满着温暖与激动,迸发出继续向前、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动力。


(撰稿: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邵毅璟 陈婷)


探索医工交叉的大作为

小小的磁铁会和医学产生怎样的联系?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依托西安交通大学强大的理工学科实力,在以磁外科为代表的医工交叉研究及临床应用上做出了突出成绩,以磁外科为代表的医工交叉研究已成为西安交大一附院的一张闪亮名片。

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西安交大一附院院长、外科梦工场创始人吕毅教授深切感受到,手术的顺利完成,很大程度上依赖手术器械和设备的支撑,而我国大多数外科新型手术器具要依靠进口,这成了外科技术创新的关键。

经过查阅资料,吕毅得知磁性材料具有悬浮和锚定功能,磁场可穿透人体组织,第三代稀土钕铁硼材料磁学性能极佳,可以植入人体等。这让吕毅茅塞顿开,如果研制成功,就可以用更小的创伤和代价,得到更大的治疗获益并减轻患者痛苦,这对于传统外科修复重建方式将是一次革新。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吕毅带领团队二十年磨一剑,抱着“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决心,在医工交叉攻关研究的征程上默默耕耘。


图片

吕毅教授(左二)和团队成员一起研究磁设备。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实验革新,吕毅团队与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合作研制出可用于肝移植的壳核结构钕铁硼磁环。2019年5月,在持续改进的基础上,成功将第四代血管吻合磁环应用于肝移植术,术中借助磁环吸力,快速实现肝脏静脉吻合、血流贯通,将肝移植手术的“无肝期”由国际上报道的30~40分钟缩短至9分50秒,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团队提出了磁外科系列治疗模式,自主创建的“磁压榨、磁锚定、磁导航、磁悬浮、磁示踪”五大技术体系也日臻成熟。

磁外科的发展如同打通了任督二脉,团队自主研发的“真肝模拟人腹腔镜”手术训练系统,可让低年资外科医师快速掌握腹腔镜手术的关键技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团队创新研发的磁导航气管插管技术,可大幅降低操作者的感染风险。团队自主研发的、可用于腔镜手术的机械臂磁锚定手术视野暴露系统,能减少术中所需辅助人员,显著提升手术精准度和安全性。

一项项医学“黑科技”的成功运用,不但让患者重获新生,也让吕毅团队成员们更加坚定了磁医学大有可为的信念。


(撰稿: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刘炳圻 王睿)


关键词三健康行动

走出手术间、办公室,他们化身为健康使者,助民众成为自己的“健康责任人”。


踩在时代潮头的科普频道

在糖尿病的综合治疗中,生活干预和管理扮演着重要角色,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团队致力于糖尿病患者教育,成立了专门的糖尿病教育门诊,开展全程糖尿病教育管理。不仅有每个月举办的糖尿病大讲堂,每周的患者小组讨论及健康知识教育,团队还利用发放科普手册、讲座、病友会等多种形式,将糖尿病自我管理相关知识传输给糖友。

新冠肺炎疫情的到来,使大众对健康科普知识更渴求,同时也给科普教育提出了更多挑战。不能再像以前一样集中教育,怎么办?“我们改为线上!一定要做下去!”团队成员深知连续性对于患者健康管理的重要性,于是开始一起摸索线上大规模授课的各种方法,将科普课堂搬到了直播间。最早,直播只有寥寥十几名观众,其间也有人质疑搬到直播间的科普“拉低了档次”,但随着一期期“干货”满满的节目推出,直播间的浏览数逐渐增加至上千。不久后,医院也开设了直播平台,邀请团队成员为糖友答疑解惑,坚持“不断档”的科普,终于得到了多方的认可。


图片

团队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随着5G时代的开启,世界变得更“小”,而信息量级却呈爆炸式增长了。大家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图文形式的科普,短视频的时代到来,也促使团队的医生迅速学习视频拍摄、剪辑等“新技能”,将糖尿病饮食、运动,以及胰岛素治疗和血糖监测等知识,以小剧场、歌舞形式展现,让健康理念深入大众心中。

《田甜瘦身计》《挥着翅膀的女孩》《跟着我们一起动起来》《欧老师教你居家做低GI主食》《无糖食品小剧场》……众多实用性、趣味性兼备的科普小视频诞生。很快,团队发现健康科普的受众不应该只是患者和家属,而应该是更广泛的大众,于是调整计划,和医院下属的媒体公司共同打造了减脂训练营,用网络视频授课、网络社区打卡答疑的线上互动形式,帮助几千人成功减脂,降低了他们罹患糖尿病相关代谢性疾病的风险。

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实战”后,团队成员渐渐发现,时长几十分钟的内容,观众很难坚持听下去。那就充分利用大家的碎片时间!团队的科普宣教重心又转向了短视频这片“新战场”,在1分钟左右的视频中,传授大家听得懂、用得上的内容,着重解决大众在生活中遇到的健康问题。

团队始终致力于糖尿病患者居家自我管理,更希望能利用网络平台落实糖尿病自我管理支持,将治疗提前至“未病”。为了患者的健康,我们在行动!


(撰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袁丽)


穿梭在草原上的健康使者

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草原上,活跃着一支用心守护牧民健康的志愿者服务队,他们将先进的诊疗技术、专业的健康科普知识带往草原深处,为牧民群众免费义诊,进行健康指导,畅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域辽阔,居民分散。2018年2月,锡林郭勒盟中心医院党委从牧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针对锡盟地区区域特色,成立了由锡盟中心医院医疗护理和行政职能部门汉蒙双语党员干部职工组建成的牧民慢病志愿者服务队。这支队伍组建初期共有成员59人,现今已发展至百余人。

牧民慢病志愿者服务队在锡盟辖区内,特别是处于牧区的各苏木、嘎查的卫生室开展义诊、健康体检、健康讲座等,为牧民群众提供健康咨询服务,并为他们宣讲合理膳食、戒烟限酒、科学运动等健康知识,普及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常见病防治知识,以及季节性传染病防治知识。他们深入年迈、困难群众家中,详细了解居民的身体状况、建立健康档案,让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专业的医疗服务。


图片

团队成员、老年医学一科医生孟根珠拉用蒙古语为居民讲解“高血压知多少”。


“服务队全体成员将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将周到的医疗服务和健康科普知识送到广大牧民朋友身边。”这是牧民慢病志愿者服务队发起人、锡盟中心医院中医科护士长娜日苏,在当年的服务队成立大会上的发言,而这也正是志愿者队伍在四年多的时间里一直践行的承诺。队员们几乎走遍了锡林郭勒盟所有的苏木、嘎查,累计行程达到2万多公里,最远的阿巴嘎旗那仁宝拉格苏木都新高毕嘎查,距离中蒙边境只有十余公里,交通尤其不便,但这些困难都没有阻挡这支队伍的步伐。

经过持续多年的努力,志愿者服务队受到越来越多牧民朋友的赞誉,大家知道有这样一支专门为他们服务的队伍,牵挂着他们的健康,为提供更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不懈努力。

而健康科普也正是锡盟中心医院鼓励全体医务人员积极参与的重要工作之一。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健康促进医院,锡盟中心医院每年举办院级医学科普能力大赛,并成功承办了第四届全区医学科普能力大赛和北方四省区青年医“声”科普大赛,推选出的优秀作品在国家级、自治区级科普大赛中均取得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在自治区、盟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下,在全院职工的不懈努力下,锡盟中心医院携手锡林浩特市提出了“健康科普城”“健康旅游城”“健康教育城”三城创建构想,让“健康科普之花”在全城绽放,以实际行动维护和改善人民健康。


(撰稿:锡林郭勒盟中心医院 乌思罕)


图片

组稿件刊于20228月17日《健康报》“医视野”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