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重大专项>5G 技术应用标准

行业标准研究启动,5G医疗应用探索已初见成效

发布来源:健康界
发布时间:2020-10-30
字体:【

被誉为新基建之首的5G在国内正式商用不过一年,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探索却超过一年半。

早在2019年初,一些敢为人先的医院就着手布局5G+医疗。虽然各家行动迅速,做出了一些案例成果,由于缺乏先例,“摸着石头过河”,让不少行业人士体会到“缺乏行业标准”的难处。

10月24日,为进一步推动5G在医疗领域的应用,5G医疗卫生行业标准研究启动大会暨中国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由国家卫健委指导,中日友好医院、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主办。针对5G医疗的应用现状、问题和未来,健康界采访了多位行业人士。

5G医疗卫生行业标准研究正式启动

超500家医院部署5G

“目前,全国有超过500家医院开通了5G网络,为5G技术的应用提供了丰富的场景。”中日友好医院院长周军在致辞中表示,医院承担了国家在远程医疗和互联网医疗领域一系列重要的职责,所以,2019年2月医院就率先开通5G网络并进行探索研究。

在5G网络建设初期,中日友好医院也遇到了不少问题。例如,各家医院建设的5G网络质量参差不齐,通信差别较大,导致医院间的远程医疗和互联网协同无法发挥和体现5G的强大性能。

“基于这些问题,我们认识到医院5G网络建设和应用必须要统一标准。”周军说,中日友好医院与通信企业、其他医院共同合作,在2019年10月发布了“医院5G网络建设的首个标准”,在行业产生了很大反响。

中日友好医院院长 周军

2020年8月,国家卫健委办公厅下发《关于下达2020年度卫生健康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确立了由中日友好医院牵头《5G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应用的标准研究》项目,联合各相关医院、科研院所和5G技术企业共同承担5G医疗卫生行业标准研究。

征集5G医疗案例,凝练行业标准

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在2019年成立了5G网络工作委员会。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办公室主任、5G技术在医疗行业应用的标准研究项目负责人卢清君,在会上汇报了医院5G网络建设工作委员会在过去一年的工作成果和下一步规划。

“去年9月,我们启动了行业标准的研究项目。10月份,我们发布了《基于5G技术的医院网络建设标准(无线接入网分册)》。”卢清君表示,大会相继会发布《基于5G技术的医院网络建设标准(MEC分册)》和《医疗装备5G通信能力要求规范分册》,为5G医疗卫生行业标准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5G医疗行业标准研究是作为项目来做的,国家卫健委还下拨了研究经费。”卢清君接受健康界采访时表示,一方面为开展标准研究完成任务,另一方面将医院整合起来,类似俱乐部,不光是完成项目,“主要是促使医院在实际医疗场景中开发应用,不能浮在口头上。”

在此基础上,医院间开展远程会诊时,就会产生实际的会诊案例。卢清君认为,在远程会诊工作中将会遇到很多意外、特殊情况,或特殊病情,这样才能测试5G通信的支撑能力。

“只有在极端环境下测试出的标准和规范才能更适用。还有一些预期性的问题,可能在10万例中才出现一次特殊情况,但是你必须要找到它。所以标准研究不单纯是一个技术标准,更多是一个应用的规范。”卢清君强调。

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办公室主任 卢清君

据卢清君介绍,标准研究项目组在未来一年内还将通过征集5G医疗应用案例来进行不断的应用实践,建立技术模式和评测技术参数,最终汇集凝练成为卫生行业标准,从而加速形成更多的真实5G医疗应用案例,遴选出5G医疗推广示范单位。他希望,能有更多已经开通5G网络的医院加入到项目组。

此外,大会还发布了首批具备5G商用能力的7大类20款医疗设备。同时,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宣布5G医疗应用与评测实验室正式成立。中日友好医院将联合华为、运营商以及产业公司建成5G技术转化评测平台,为产业机构提供实践检验的基地,孵化、催熟与评测5G医疗应用。

5G+医疗典型应用有哪些?

此前,健康界在《起底“5G+医疗”热:医院刚需还是商业噱头?》一文中做过统计,“5G+医疗”的应用场景主要有远程手术、手术直播、远程示教、远程超声等。在大会上,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等介绍了各自在5G医疗领域的应用探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张雄介绍,根据5G网络特性,他们规划了四大应用方向。一是大连接类,针对高密并发上行应用,例如监护仪数据采集、输液实时监测等;二是大流量类,针对大带宽应用,例如远程视频会诊、移动视频查房车、视频安防等;三是高精度定位类,例如医疗设备管理、特殊患者定位等;四是低延时类,例如远程超声会诊、远程VR手术指导协作等。目前,基于5G技术,医院在远程聚焦超声手术、智慧电子围栏、远程康复评估训练、数字听诊系统、院前急救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

“5G相当于一条高速公路,根据不同应用场景,可以跑很多‘车’。”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信息处处长吴邦华在接受健康界采访时表示,抱着先行先试的理念,2019年初医院与运营商开始合作,5月尝试部署,11月建成5G专网。在此基础上,医院推出了导诊机器人等应用,先小规模试点,没有在全院铺开。“今年以来,基于5G专网的应用数量和覆盖面积都有提升。”

吴邦华表示,今年华西第二医院的5G应用在医联体、AI视频监控、5G急救车等领域。第一,医院现有6家紧密型医联体,已有2家通过5G专网连接实现了网络互通,一是实现医联体内的数据共享,二是实现检验检查的流转;第二,基于5G专网建立了“平安医院”,利用AI来监控视频流,识别可疑人员和肢体纠纷;第三,用5G专网为院内急救中心与5G急救车的信息传输服务,目前5G急救车平台正在运行中;第四,远程VR探视,医院计划与企业合作将其做成付费项目;第五,资产定位,医用大型设备全部纳入资产管理系统。

吴邦华透露,包括应用系统和5G专网,医院在5G建设上投入几千万,而急救车和平安医院是医院在5G探索中最为典型的两个案例。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也是在2019年初开始探索5G在医疗中的应用。“当时5G刚出来,不知道对行业有什么改变,以及切入点在哪。”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信息处处长傅春瑜告诉健康界,后来医院、运营商和区政府成立了5G创新基地。在此基础上,他们与上海急救中心继续探索,用5G模块替换急救车的4G网络,开发新的车载设备例如5G监护仪,搭配AR眼镜等等使用。

“应用5G后,车载设备的传输能力提高。当患者上了救护车,数据就实时传给急诊,医生可提前判断病情、准备检查措施,并指导随车医生进行急救。”傅春瑜说,通过总协调人制度,相比传统的急救模式,整个抢救过程约能缩短40分钟,很多脑梗心梗病人的黄金抢救时间被节省出来。

不少医院均在院前急救场景应用5G技术。对此,傅春瑜解释,是因为院前急救场景最能体现5G的特色。当急救车处于移动状态时,随时随地都需要一个强大的移动网络支持,固网做不到,而5G能做到。他表示,这是目前医院在5G应用探索中成效最好的案例。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还有哪些问题待解?

虽有不少医院部署了5G,且探索出了不少典型案例,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各方也总结出了很多引人深思的问题。

政策层面

“一个是边界的问题,一个是没有参照物。”卢清君在接受健康界采访时表示,制定和研究5G医疗行业标准过程中有两大难点。

首先是边界问题。工信部下属某些单位也在制定5G通信的技术标准,但医疗行业显然不能简单复制。“现在最大的难点是,要跟工信部的技术标准和医疗应用标准进行衔接,把一个纯技术标准转成医疗行业的应用标准,需要探索它的平衡点。”卢清君强调,这也是要这么多医院和企业参与的原因。

其次5G医疗应用很新,没有参照物。医院还是4G时代的思维,需要有一个适应和转变过程。还要对5G的特性、安全防护要求等都有一个深度了解。只有充分了解后,医院才能更好地应用5G。

卢清君介绍,行业标准主要是给医院等提供参考依据。“所以需要医生深度参与,需要医院来牵头,国家卫健委在设置项目时,就曾这样考虑。当时计划至少要有300家医院参与,在全国才具有代表性。”卢清君强调,更重要的是要在行业里摸索提炼出一个标准,才能获得认可。而且,不同的硬件和场景对5G要求不一样,这些差异也需要医院在应用过程中逐步摸索,然后把需求提给工程师,工程师制定方案经过测试验证后,最后上升为标准。

应用层面

在一年多的应用探索中,医院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几位受访者均向健康界提到5G行业标准的重要性。

“首先是缺乏标准。大家都在摸索,可能想象中5G+医疗应该是这样做,都是自己拍脑袋想一点创新,但很多不成体系。今天来谈制定标准,以后的建设就有了指导。”傅春瑜说。其次,应用相对孤立没有串起来。例如,基于5G的院前急救和远程超声都是孤点应用,没有和医院信息化联动。“所以,要等国家出台智慧医院建设细则,把5G应用纳进去,这样以后医院建设就有方向了。”

虽然有了5G网络,但问题是缺乏支持5G的医用设备。傅春瑜表示,就像5G手机一样,理想的模式应该是将5G模组内嵌在设备内,而不是通过外挂设备来支持5G,而且现有的5G模组设备也不够成熟,尤其是医学专用设备。对医院来说,空有5G网络,没有终端设备支持,工作成效也会打折扣。

吴邦华也认为,5G若想在医院普及,需要能够大规模使用的5G移动终端,例如支持5G的PDA、移动工作站等医用设备。“今年我们也接触到一些装有5G模块的医用移动终端,再经过一两年发展,5G医疗终端应该会逐步丰富。”但他也清楚,解决这些问题还要看厂商的态度和投入情况。

产业层面

一家专做医用设备的厂商告诉健康界,医院反映的情况确实存在,市场上5G相关医用设备产品确实很少。一是因为医用设备注册审批周期和流程较长,不像5G手机等消费产品更新换代快,功能升级等需要重新审批;二是医用设备使用寿命较长,有些医院没有更新产品的动力,出于成本考虑,厂商会比较谨慎;三是5G医疗属于新生事物,大规模应用普及尚待时日,而且5G模组的功耗及稳定性有待优化,这些因素导致很多厂商还处于观望状态。

“说深了,就是商业模式的问题。”傅春瑜说,设备厂商也会考虑新产品是否符合临床需求,未来市场体量大不大等很现实的问题。“如果医院的采购量不多,还要内嵌5G模组提升设备成本,出于成本考虑厂商很难支持,这是一个两难的境地。”他说,一方面要靠医院提出需求,另一方面要靠国家出台政策,扶持相关厂商,减少开发5G产品的风险。

所以,现在市场上很多医用设备都是通过外接5G CPE(将5G信号转换成WiFi信号的设备)的方式支持5G网络,虽然不够完美,但比较受厂商欢迎。一是降低了风险,二是可以先试水看市场和医院的反馈。目前,很多厂商都抱着这样的观望态度。因此,推进5G医疗应用,并不能只依靠医院,还要看国家卫健委、通信商、运营商等多方的行动。

5G+医疗的未来在哪?

经过一年多的模式实践,不管是医院还是产业,5G医疗应用探索已初见成效,政策层面已经着手研究制定行业标准,对5G医疗生态来说,具有重大意义。接下来,5G医疗的探索又该往何处去?

张雄在演讲中认为,人工智能在医健领域的应用场景越发丰富,5G可以增强人工智能的处理性能,补齐人工智能发展的短板,催生医学影像分析、健康管理和疾病预测等新的应用场景。吴邦华告诉健康界,华西第二医院计划明年将所有核心业务系统上云,医院间的信息传输则依托5G专网。傅春瑜认为,5G将会促使医院往云端发展,在院内将应用做到便携,从少量连接到普遍远程化,而5G未来最精彩的地方在于应用落地,应用的核心是想象力。

卢清君认为,抗疫期间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的建设案例,例如5G无线组网、智能查房、物流机器人等,是具有突破意义的5G应用。未来真正具备商业化的5G应用,应该是医院愿意为此买单的而不是用于作秀,主要看能否满足患者的刚性需求。

“未来,我们将在手机上实高清阅片,使用可穿戴的心电、血压血氧终端......尤其是以前4G解决不了,或者要花很大成本才能解决的问题,5G都可以再提升一个档次。”卢清君表示,希望通过5G来利用智能计算技术,把院内院外的大宗信息交互建立起来,比如院际间的数据交互,医联体间的远程医疗,还有医患间的数据传输,是最有可能落地的第一批刚需。